杨老师:研讨内容:教材第五单元(78-79)《间隔排列》 学情分析: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课时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当然,小学生探索规律是很不容易的,经常会遇到困难,教学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就这一次探索规律来说,教材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薛老师: 可以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教材呈现一幅生动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教材问学生:图中的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把画面里的物体分成三组, 分别观察各组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看出兔子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与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与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发现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从而初步了解课题“间隔排列”的意思。 狄老师: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个数都相差1。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对一”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相差1个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教材安排,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1个夹子和1块手帕看成一组,圈成一圈;把1根木桩和1块篱笆看成一组,圈成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夏老师: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教材提出问题“20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想“兔子比蘑菇多1个”,通过20-1=19,算出蘑菇的个数。另一方面可以想“如果最后多余1只兔子,那么前面的19只兔子应该有19个蘑菇来一一对应”。教材还问“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一边算“20+1=21”,一边想“1个夹子和1块手帕看成一组,20个夹子和20块手帕组成20组,最后还应该多余1个夹”。 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相差1个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叶老师: 创设摆学具的操作情境,安排学生继续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想办法表达规律 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 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一行物体的两端,是同一种物体,还是两种不同物体。前面的兔子与蘑菇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兔子;夹子和手帕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夹子;木桩与篱笆的排列,两端都是木桩。学生已经探索并理解了两端是同一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还要他们探索两端是不同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 2. 鼓励学生想办法表示规律、交流规律。 表示规律是数学化程度相当高的思维活动。如果说,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充分开展探索活动,那么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发现的规律,也不能忽视。其实,探索规律的全过程包括对规律的表达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