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2.17)

作者: 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弇山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备课组  一年级数学                                   备课组长 张海峡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缺席姓名

主讲人

2.17

会议室

4

4

张莹颖

研讨重点(目标设定、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活动组织、课堂检测

研讨重点:第一单元备课研讨

研讨过程:

一、教什么?了解第一单元的教学地位与单元结构

二、为什么要从一年级上册把进位加法移过来

第一个单元是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这个内容里,进位加法是从原来一年级上册的教材移过来的,为什么要从一年级上册把进位加法移过来,根本的原因也没很深奥的说法,就是为了给一年级上册的小朋友们腾挪出更多的空间,腾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学得更从容、更轻松。至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参与更多的活动,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

二、怎么教?

要明确:进位加法的方法层次

“接着数数”到“凑十计算”

加法运算的源头在哪?在计数,对吧?加法是数出来的,这是数与运算的关联。我觉得最核心的关联就在这,数运算的源头就是计数,数出来的。凑十计算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所谓凑十计算就是接着数数的升级版,为什么数到了10以后我不数了,因为我一眼就看出结果了,在认识十几的时候,我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直接组合成十几。

“拆小凑大”到“见数拆数”

比如说我们9加几要拆那个小的,拆小的比较方便,但是到了87加几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很难说了,8+7你说拆哪一个?一定要拆7吗?也未必。拆8也没关系,要见数拆数,关键是要想拆8的话,就要考虑82,因为82凑成10,所以要把7拆成25。如果你想把7凑成10,那就要想7和几凑成10,是73凑成10,所以我要把8拆成35,这个就是在第二道例题的时候的事。

“凑十计算”到“灵活推算”

比如说我们教材里面就有这样的9+8,知道了等于178+9根据加法交换律,当然学生不知道加法交换律,但是他有这个经验,他有一个感性经验,因为9+8=17,所以8+9=17,学生的这个推理,可以简略一些或者粗浅一些。

解决策略

在学生学习凑十法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核心是推理过程,或者叫核心的思考过程,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在教学进位加的时候,要把这个核心的推理过程,通过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得去理解它,最好能够把意思表达出来。比如说要算9+4,我先要把9凑成10,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我要把4分成1和3。假如是说8加几,因为我要把8凑成10,因为8和2凑成10,所以我要把另外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是第一个大前提。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我要把4分成1和3,要让学生感悟到这个过程,让学生去体会。要发展推理意识从哪发展,就从这些地方发展。然后接下来先算9+1=10,再算10+4=14,你为什么这么干?因为先算9+1,就可以把原来的9加几变成了10加几,这不就转化了吗?9加几转化成10加几了。核心的思考环节要让学生真正的明白。

补充及建议

我觉得有一个提醒大家的,我觉得在教学的时候不要刻意的去说教材里面有三种算法,我就要把这个三种算法在课堂上一个一个一个的呈现出来。比如说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接着数的方法。据我了解,我们一年级小朋友大部分都能看到这个算式直接说出得数,你说这时候再让学生接着数数,他根本不愿意去数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接着数数拿出来,我觉得也没有必要。要看具体情况,我觉得这个明智的做法就是问学生:9+4=13,你怎么算的呢?你能不能把你算的过程教给其他小朋友?老师给你准备了一些材料,有10个苹果图,有10个小方块,借助于这些学具,把你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过程讲清楚,然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