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4-11-28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弇山阳光”礼仪课程的建构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

立项编号

ZH20220*

出席对象

课题组全体成员

地点

科学教室2

时间

2024 11  26

研究主题

课程体系梳理与研究成果征集(二)

所要解决问题

1. 对礼仪课程体系做进一步的梳理

2. 礼仪研究成果的征集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

 

 

 

 

 

 

一、礼仪课程体系的梳理

1. 课程目标

“弇山阳光”礼仪课程旨在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素质:

良好的社交礼仪: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能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现自己。

积极的社交态度: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友善的社交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有效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能力。

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基础礼仪知识:包括餐桌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网络礼仪等。

社交技巧培养:如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冲突解决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乐观精神等。

实践操作与反思:通过模拟社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提升礼仪素养。

3.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不同社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礼仪。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和应用礼仪知识。

小组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促进相互学习。

4.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表现性评价:通过模拟测试、角色扮演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礼仪素养和社交能力。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二、礼仪研究成果征集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弇山阳光”礼仪课程体系,征集在礼仪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理论研究:对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探讨。

实践案例:分享在礼仪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创新方法和经验总结。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在礼仪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如礼仪演讲稿、角色扮演视频等。

 

 

 

 

1.积极心理学与礼仪教育的融合:

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礼仪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发展,实现了内外兼修的教育目标。

2.课程建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弇山阳光”礼仪课程的建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礼仪知识,还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对未来课程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增加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关的内容。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物化成果

完善《弇山阳光礼仪课程方案》;学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