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艳:《新课标》对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业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更要成为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双减”背景下,既要避免出现机械性、重复性和无效的作业,又要多为学生创设学科认知、个体主观体验和社会生活三者相融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与内化,促使优质的作业设计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施彩萍:设计小学语文低年级的作业要注意整体规划,精准定标。《意见》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部分重点强调了要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教师可以借助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 薛雅婷: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双线组元”。虽然低年级教材中没有提出明显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但是通过研读文本、关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等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与中、高年级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梳 理出单元大概念,围绕单元大概念设计的作业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效果也更显著。 司佳雯:刘清杰老师提出,要依据单元内容进行统整设计。针对丰富的单元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统整设计:纵向维度,作业设计要关注前置作业(预习作业)、推进作业 (课堂作业) 和后置作业 (家 庭作业) 的不同作用;横向维度,作业设计要关注每个作业的目标、类型及内容、完成时长和评价等要素。将以上两个维度统整起来,相互协调,可以更好地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实现思维和素养的提升。 陈忻:设计探究性的作业,可以从单元大概念入手。围绕单元大概念重组教学内容,聚合多种作业类型,共同指向单元大概念目标,从而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实现由关注作业结果到关注学生发展的过渡,真正体现作业的育人价值。 周依诚: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创设学科认知情境。一是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或能力有效完成新的语文学习任务;二是能够在完成新的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结构化重组,达到从简单的知识或方法的运用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任彩霞:我们还可以创设主观体验情况,还原学生个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个人体验、价值认知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引领学生融入具有个体主观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此类作业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要关照到大多数学生的真实主观体验。 李可欣: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还可以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即为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创设的场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语文经验转化为新的能力和素养,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真正地培养能力。 孙文蔚: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要更多地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会有所差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在评价上有所层次,尽可能的鼓励和支持。 薛静:要想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树立大单元、大概念意识,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