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忻:读黄婷老师的研究,最有共鸣的是Z小学转型前“作业繁重、随意性大”的问题——我以前每天让学生抄生字、做练习册,孩子要花半个小时。论文里“作业超市”的分层设计给了我启发,现在我按1-3星难度布置作业,基础弱的选抄易错词,能力强的做诗句仿写,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也符合论文说的“因材施教理论”,这才是“双减”要的减负提质。 施彩萍:读论文时,最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部分。论文里说Z小学探究性作业“易成综合作业,语文价值弱化”,这也是我以前的问题——让学生做“植物观察”,最后成了科学报告,没练语文表达。现在我按论文建议,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写观察日记”,还加入“比喻、拟人”手法运用,既学了科学知识,又练了语文写作,真正实现了跨学科作业的“语文属性”,符合论文说的“学科特点融合”。 薛雅婷:虽然论文研究的是三、四年级,但对低年级也很有启发。论文说“作业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我以前只让学生描红,现在设计“拼音卡片亲子游戏”“看图编小故事”,孩子爱做还能巩固知识。尤其是论文提到“避免机械作业”,低年级更要保护学习兴趣,这为我以后衔接三年级作业转型打下了基础。 李雨卉:黄婷老师的论文中,Z小学“利用生活资源设计探究性作业”的做法点醒了我。学完“自然”单元后,我让学生观察田间作物写日记;讲“传统节日”时,让他们调查家乡习俗并分享。这些作业无需复杂设备,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论文还提到“分层设计要贴合学生实际”,我据此调整作业难度,基础弱的学生记录简单现象,能力强的学生深入分析,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 陈文艳: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五年,我一直困惑如何平衡作业量与学习效果。黄婷老师的论文指出,Z小学通过“学科组统筹作业时长”解决了作业超标问题,我立即在班级推行。现在我会和数学、英语老师沟通,确保三科作业总时长不超1小时,语文作业控制在20分钟内。同时,参考论文中“分层设计”,我将作业分基础、提升两档,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这些实践让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习兴趣却更浓,也印证了论文中“减负与提质可统一”的观点。 周依诚: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头疼家校矛盾——家长总担心作业少了影响成绩。论文里提到Z小学“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融合模式,我试着调整:周内抓基础,周末布置“家庭读书分享会”这类弹性作业,还把论文里的转型数据给家长看,他们慢慢理解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反而更配合。这让我明白,转型不仅要改作业,还要用专业研究缓解家长焦虑。 司佳雯:这篇论文让我把理论和实践串了起来。以前学“多元智能理论”总觉得抽象,但论文里Z小学根据学生特长设计“诗配画、吟唱古诗”等分层作业,正好体现了理论落地。还有“主动作业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作业,比如观察植物写日记,让我知道未来作业设计要少点机械训练,多点生活关联,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任彩霞:“双减”不是单纯减数量,关键是提质。现在我参考论文里“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的结构,周内布置10分钟拼音、字词巩固,周末设计弹性作业,学生完成效率高了。 孙文蔚:五年级面临小升初,我一直怕“减负”影响升学。论文里提到“Z小学兼顾基础与弹性,不忽视知识巩固”,让我放下心来。现在我参考论文的“课时作业-周末作业-月度作业”进阶布局:周内抓字词、课文理解,周末做“名著片段赏析”,月度搞“主题作文大赛”,既没增加作业量,又帮学生夯实了基础,还培养了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了论文说的“减负与提质统一”。 李可欣:论文中提到的“作业分层设计停留浅层”问题,正是我教学中的困惑。以前我也尝试过分层,但只是形式不同,内容差异不大。看到论文建议“兼顾作业数量、难度分层”,我调整了策略:基础弱的学生抄易错字词,中等生用生字编小故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实施后,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这才理解论文强调的“因材施教理论”在作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双减”下的分层作业要真正贴合学生需求。 薛静:黄婷老师的论文中,“主动作业理论”让我突破作业设计瓶颈。以前我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练习,学生兴趣不高。现在我结合该理论,设计“校园小记者”作业,让学生采访同学、老师,撰写简短报道;教童话时,让他们改编故事并表演。这些作业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巩固了语文知识,还锻炼了表达与合作能力。同时,论文指出“作业要联系课程标准”,我在设计时会对照课标要求,确保作业目标明确,真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