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

作者: 时间:2023-06-21 点击数:

 

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

太仓市弇山小学  陈忻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及学生学的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项目化学习,并探索综合性学习、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新课标下,如何设计问题情境以驱动学生学习,让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真实发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课前: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二、课中:创建学习任务,促进思维发展;三、课后:注重表达运用,实现思维迁移。

关键词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  语文课堂  学习任务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发生了一系列“变”与“不变”。新课标的学科基本逻辑、学科性质、基本地位及功能、基本内容、主流教学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即语文教育已被锁住的基础“不变”。它“改变”的部分也不少,新增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课程内容全部更新,其中新增六个学习任务群。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1]

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2]深度学习是针对学习者只关注知识点、被动学习的简单学习提出的,是指基于理解学习基础上,学习者能够主动多维度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深层次学习。它既包括学生个体的发现学习,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探究学习。这里所指的“深度学习”并不追求学会知识的数量,而是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对学习的热爱,注重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强调学习者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从而享受终身学习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如何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深度学习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真实发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探究的。

一、课前: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

“语文课是一种灵动的语言课堂,是豪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语言在情境中可以绘就一幅生命整体的图景: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所以,通过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把语言和它所表达的情境直接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3]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情境要生活化。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导入环节我创设有趣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风景区?(播放黄山风景片)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小导游,带着老师一起来看看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边谈话边提问:通过欣赏黄山风景片你感受到黄山的什么景色让你感到奇特?引发孩子们思考。接着教师过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说过这样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为什么徐霞客会对黄山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出答案。以谈话的形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想要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它?它是什么样的?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质疑。

问题情境要真实性。初读课文质疑,明确学习目标。课堂伊始,破题质疑,课件出示课题“黄山奇石”,其中“奇”字用动作突出。教师解释什么是奇?并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观看课件播放介绍黄山的风光短片,让学生通过欣赏、领略黄山美景,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中突出其直观性、形象性,把黄山奇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耳听着教师饱含激情的范读,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环节,如果教师忽视低年级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不出示神奇秀丽的黄山奇石图、黄山视频,仅仅是让学生想一想他们看过的大山,有的学生没有看过大山,没有画面感,很难产生联想与思考,这堂课从一开始可能就注定会失败。

问题情境要重探究。导入环节,在欣赏了黄山风景片后,我随即提出了几个问题: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石头的特点吗?不但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使得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能注意到课文标题中的“奇”,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交流“仙人指路”一节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它的样子是怎样的——“仙人指路”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接着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把(   )比作(   )——把巨石比作仙人。“仙人指路”“奇特”在哪里——“奇特”在仙人的样子、动作、位置:仙人伸着手臂指向前方,它的位置在高高的山峰上,也很奇特。然后请小组同学边做动作边读。最后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瞧,前面的云海真壮观,像波涛在翻滚。”还有的同学说:“快来看看我们黄山的景色,可真是秀丽神奇啊!”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二、课中:创建学习任务,促进思维发展

“学”为主,“教”为从,“评”为辅。学而后教,教师始终是站立在学生身旁适时指导的共学者;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先自学后合作,学生始终是以独立的个体进行学习的生命体。[4]从理论上说,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形成能力,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体验。陶行知先生提倡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把教学和实践、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5]结构化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学习目标,可以更高效地帮助他们融入教学环境,更有效地开展同伴互学,为提高他们意义塑造和认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协助。

在创设学习任务时,我关注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化。以《黄山奇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习字词,感“奇”;细品课文,探“奇”;观图联想,写“奇”;回读课文,指导书写这四个任务,四个任务整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品读课文环节,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指名学生读、范读、齐读、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抓重点词、动作表演,将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无意注意发挥到极致。本课的生字教学,我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环节,我创设情境将生字词放在语境中认读,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插图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来理解“中外闻名”“陡峭”等词的意思。在理解“陡峭”时,教师提问:“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的?并出示山峰图。出示古文山、耳朵旁。逐字解释,陡:山陵;峭:山势又高又陡。连起来“陡峭”就是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在理解“尤其”一词时,指导学生练习用“尤其”说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流程结构化的课堂,不仅条理清晰,还能将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起来。

关注知识能力形成结构化。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根底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可采用看图学文的方法教学。”所以,我从黄山奇石的“奇”入手,在教学每一自然段时,我都将图文对照出示,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画面,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加强了他们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仙桃石”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再看图思考“为什么叫它仙桃石?”理解“飞”“落”的妙用并发挥想象,“你认为仙桃石是从哪里来的?”以课本为依据,图文对照,条理清晰。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共品奇石。在指导学生读完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画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说一说,这种奇石“奇特”在哪里;读一读,感悟“奇石”的奇特。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教学完四个段落后,总结写法,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篇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描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呈现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填一填,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后:注重表达运用,实现思维迁移

杨文华主编指出:语文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语言运用为基础,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是否能熟练地运用文字,实现思维迁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迁移表达时,我以能力为目标,展开想象,读写结合。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这一块,我设置了品位词语,感悟奇石美这一环节。仙桃石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让学生通过“好像、飞、落”等词语,想像仙桃石的神奇有趣。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这里抓住“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些词语欣赏“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在这句话里学习作者使用“望、站、伸、指”这些动作把静态的奇石写成动态的手法。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仙人指路”。而金鸡叫天都这块奇石的教学,从雄鸡的颜色“金光闪闪”,和雄鸡的动作“伸着、对着、啼叫”入手,通过观察图片与文字进行结合,理解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观看插图,让学生了解黄山奇石的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优美的词语、句子,让学生不仅感受到黄山奇石美,而且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美,简单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根底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说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说:“有两只大狮子,一直伸着爪子,一直张着大嘴,你争我夺地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在远处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它前爪伏地,后腿蹲坐在一块岩石上,呆呆地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月亮啊月亮,你快掉到我口里来吧!”“一位漂亮的仙女,披着长头发,坐在平台上,优雅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有趣的样子、位置,甚至用上比喻句、动词,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一环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以趣味为宗旨,创设情境,演说结合。角色扮演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体验创意性阅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有朗读、当导游、讲故事、画画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分组同时进行,教师从旁指导。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一组,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尽量读得有感情,还可以配上动作;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带领大家游黄山;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可以挑选课文中的一处奇石,发挥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一讲,比比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最能吸引人;喜欢画画的学生,赶快拿起手中的画笔,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为了再发展思维,还可让学生画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最后,每组推选同学在全班展示才艺,汇报学习成果。在《黄山奇石》的课堂教学上,我拓展了黄山怪石的传说,领着学生听一听,记一记。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演一演有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来历的神话、历史故事,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加以汇报演出,看看谁演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6]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只有学生主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7]深度学习课堂形成的关键是培养思维,这也是课标中反复提及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在践行课标精神时,要注重把握“变”与“不变”,把握语文本质规律,将语文核心素养放到情境当中,课前: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课中:创建学习任务,促进思维发展;课后:注重表达运用,实现思维迁移,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

  3. 郝海艳.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

  4. 蒋玉国,刘光兵.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理性思考——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案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

  5. 曾忠民.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8.

  6. 刘国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三病”及其成因诊断[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

  7. 陈倩荣.基于思维训练的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