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作者: 时间:2024-01-08 点击数:

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学课堂中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和谐关系的策略。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增强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和维护师生和谐关系。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策略,包括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支持和鼓励、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改善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师生和谐关系

正文:

一、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现状:

1. 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保护

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地实施与现代人的家庭观念,致使许多家长对孩子关心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他们将孩子的人生扛在肩上,以为孩子扫平道路为使命,立志与这个社会作斗争。以前学生叛逆有体罚,虽然这种落后的方式必

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可它却告诉我们,老师一定要有一种方式让学生引以为戒,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年轻的孩子才会在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真实面貌的懵懂时期,向着正确的方向 前进。而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行为却遏制了这种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在家长眼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不能收一点委屈,而教导他们的老师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就理应做出退让,以他们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殊不知,一个孩子的教育不仅关乎于学校,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旦有行为或者思想上的不端正,那就是教导他的老师有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去追究学校的责任。在如此溺爱孩子的家长们身上。甚至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指标的要求与学生的期望所造成的冲突

每一所学校都要教学指标,越是优秀的学校,所要完成的教学指标就越高。对于数学教学任务来说更是如此,不少学校将数学成绩作为评判一间学校优劣的标准。任课老师为了完成这个指标,施加给孩子们的压力就会相应的加大,所

以说学校的指标间接地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当然是在快乐中学习,希望能在游戏中获取课本上的知识,他们甚至会拎着国家减负的文件去要求老师,胡言劳逸结合就是在课后不留作业,而我们知 道数学是一门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得以提高的学科。这二者对于教学的期望是两个相反的角度,两方面的压力汇集,在同一位老师身上,如何折中是个挑战。

3.小学中年级学生逐渐开始具有独立的思想

处于这个时期的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灵上的发育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成长迅速,正是处于心思复杂的阶段。如果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在学校这样

一个老师教导学生的环境里,老师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却不愿意不接受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师生之间就容易发生摩擦。而数学这门学科恰巧就是这一现象的催化剂。它会加剧这个环节的速度。

二、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本质:

第一,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学依据。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包括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由于多元智能的存在,使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特性,教学便不能以同一手段进行,而要针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及管理方法,使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情绪更加饱满,如此师生间气氛会更加融洽,交流会更加顺畅,关系更加自然和谐。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并非来自教师传授,而来自学习者通过意义构建方式去获得。学生不是被外部刺激所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如此一来需要重新梳理并建立师生关系,从绝对主导向辅助引导转变,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

第三,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论前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就必须回归于对人的关心和认同。师生作为独立个体,其情感、意志及心灵等都应当被关注、被尊重。互相的尊重与认可,则是双方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人本主义理论下,师生双方主体都是独立、自由且平等的人,而师生关系也从单向灌输、绝对控制,向双向互动、开放自由转变发展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1.与家长协商给学生磨砺的环境

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以一个明确,诚恳,负责的姿态向他们阐述关于学生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一个学生的教育,其成功与否评判的基准,从来都不止是单由学校来决定。只有家长配合学校进行在校能力教育,同时学校也跟随着家庭的步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锻炼出学生意志力、适应力与对事物的积极性。

2.从学校的角度来对师生关系作出调节

教师和学生作为在教学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之间的许多联系都发生学校中学校的大环境对于二者来说很重要。由学校出面来调解师生之间的教学气氛,会极大程度缓解教师承受的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3.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尊重是开展学生教育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在于师生之间的自由表达,还要有相互的倾听并做出反馈,这有这样的相互尊重关系,两者才能互为课堂内外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与学生的教育互动中,要以耐心的心态与学生同一视角,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找出他们思维、情感、习惯等任何一处或多处的闪光点,然后给予肯定、鼓励和身体力行的支持

4.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基础教育、天赋能力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在同一课程中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能力的成长,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班级活动之中。进而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5.教师要用欣赏、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森塔尔效应,可以得知:被理解、被认可、被赞赏,是人类这一高等生物内心最深刻的需求和满足,这让我们感受到爱,带来归属感,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恰当、正面、直接的赞美是师生间关系和谐的润滑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的对他们真善美的一面、每一点的进步都要做出舒适、真

诚的赞美回应,使其产生更多良好正向的积极情绪,主动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