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种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二、课程理念 1.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 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核心素养的构成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 (二)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学段目标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4.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