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内容:教材第九单元(96-103)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本单元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把各个小组的数据汇总成全班的数据,二是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 课时内容分析: (一) 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一个小组里的人数不会很多,在组内进行调查和获得数据比较方便。如果要获得较大范围乃至很大范围中的数据,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由于调查的面相当广,被调查的对象比较多,不适宜甚至不可能通过举手、数个数、一一询问等方法直接统计。即使先让每个人填写调查表,再用画“正”字的方法处理信息,也十分麻烦。于是,人们“化整为零”,把被调查的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的人数不是很多,先分别在各个组内调查统计,再把所有小组的数据汇总,就能得到整体的数据。学生已经有在小组内统计的经验,只要再学会汇总数据的方法,就能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统计了。这正是例1的编排意图。 (二) 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这些就是例2的编排意图。 课例分析:《简单的数据汇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简单的实际调查。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把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感受不同数据总体蕴含的信息既有不同,有存在关联。 (2)使学生在统计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本课核心问题的探讨:如何收集、如何汇总、从数据中得到什么信息? 4.前置学习任务的探讨。 课前探究:(1)你的生日在哪个月? (2)想全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你准备怎么办? 课中探究:A调查小组内同学每个月出生的人数,把结果记录表中。 B把全班活动的结果填入表中。 5.主要教学过程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月份。 (2)出示问题:××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人数最多吗? (3)交流共享A.讨论收集数据方法。B汇总数据。C汇报交流。D思考不同的方法汇总全班的数据。 按月份汇总并作分析。 按季度汇总并作分析。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6)课堂练习 活动一、掷骰子游戏。 活动二、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