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8《匆匆》 一、目标设定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抓住关键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二、素材选择 背景:《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 三、问题设计 1.你从本文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如何将这抽象的时光写得具体可感的呢? 四、活动组织 朗读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抽象的时光写得具体可感的呢?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圈画及批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作者运用比喻,将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将”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使时间变得具体可见,水滴与大海形成对比,让人深刻的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声无息。 作者运用排比,将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洗手、吃饭、默默、躺在床上、睁开眼、叹息)写下来,形成了时间的流,同样让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了。 “跨过、飞去、溜走、闪过”,这些词语同样是将时间拟人化了,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五、课堂检测 1.仿写: _________了,有再_____的时候;_________了,有再_____的时候; _________了,有再_____的时候。 2.这篇课文围绕“__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之情,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