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天窗》《三月桃花水》 一、目标设定 《天窗》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三月桃花水》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 二、素材选择 《天窗》 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三月桃花水》 1.了解作者。刘湛秋,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2.描写桃花的诗句。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问题设计 《天窗》 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 着蓝天? 为什么连用两个疑问句? 四、活动组织 《天窗》 活动组织一: 小组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活动组织二: 小组学习:默读课文第5、7两个自然段,分别找出孩子们看见的、想到的内容。体会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三月桃花水》 小组学习:假如你就是三月桃花水,想一想你还会听见什么?看见什么?(见课后练习第三题)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组员的交流仿写诗句。 五、课堂检测 《天窗》 一、拓展写话: 天窗虽小,却能开人心窍!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又带给你怎样的想象空间呢?请你大胆地想象,完成小练笔。 1.雨天或是雪天,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乘汽车、火车或是飞机时,看着窗外的世界,你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选择一个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中请用上“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 《三月桃花水》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丝绸 一( )小铃铛 ( )的朝霞 一( )丝绸 ( )的低语 一( )红莲 二、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 )( ) 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 ) 3.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 ) 三、我能仿写课文的第4或6自然段。 四、读一读下面描写“春水”的诗句,试着背一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菩萨蛮》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南朝]鲍令晖《丹阳孟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