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研讨暨数学实验课堂专题研究 板块一:理论回顾,明确方向 1.文章学习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马文英《数学实验,让数运算教学厚重起来——分数乘整数为例》 2.阅读反思 (1)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实验就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小学生借助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操作、猜测、计算、验证和推理等活动过程,来检验数学猜想、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 (2)实施问题: 课例:五下《因数和倍数》单元 (3)教学实践: A. 大胆猜想,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 对于数的运算,学生进入课堂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总会有些自己的想法。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源泉”。课堂亦是如此。 B.小心求证,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 算法的抽象离不开算理的支撑,只有深刻理解了算理,才能更好的感悟和运用算法。 C.变式变迁,内化学生的批判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在新授中属于“隐含、参透”的阶段,巩固练习就进入了明确、固定阶段,也是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和应用的过程。 版块二:课堂展示,深入研讨 张子涵、周颖劼《因数和倍数》主题研讨课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教材分三段进行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这部分教材在编写上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感受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张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不同形式丰富的拓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2.目标定位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探索等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过程回顾 (1)设置问题引入内容 (2)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3)重点研究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总结反思 板块三:结合课例基于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1:课堂是否做到以学为中心? 前置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前置作业中有教师的指导,让前置作业更有效,有更多的自主设计空间,让前置作业更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情。 问题2:是否遵循概念课教学的一般规律? 1.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生处于概念学习的初级阶段,概念学习应该遵循着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2.概念的教学要符合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理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概念教学必须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匹配,具有逻辑连贯一致性。 问题3:数学实验课堂教学关注点是什么? 1.了解学生。摸清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关注维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设计好合理的问题。 2.调整备课的重点。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进行备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主动研究如何学,应该学什么。 3.从儿童的角度理解概念,找准教学起点。 4.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实现数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的整体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