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目标设定: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素材选择: 1.季羡林的资料。知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出处。 2.跟思乡有关的古诗词:《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长相思》、《回乡偶书》等。 3.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学核心问题: 1.课文第2-6自然段,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简单概括。 2.题目“月是故乡明”出自哪首古诗?意思是什么?联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这句诗为题,这样写妙在那里?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四、回读课文,感悟表达。 五、拓展运用 六、布置作业,搜集诗文。 课堂检测: 1.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2.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3.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梅花魂》 目标设定: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素材选择: 收集并诵读有关的思乡爱国的诗篇,和同学进行分享。 教学核心问题: 1.诗中写出梅花什么精神? 2.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事情,体会情感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辨字组词。 侨( ) 缕( ) 绢( ) 甚( ) 骄( ) 楼( ) 涓( ) 其( ) 梳( ) 衰( ) 稠( ) 眷( ) 流( ) 哀( ) 绸( ) 着( ) 2.选字填空。 竟 竞 境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 )凉飕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