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备课组活动2.25

作者: 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缺席姓名

主讲人

2025.2.25

底楼接待室

9

9

陈逸玲

研讨重点(目标设定、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活动组织、课堂检测

月是故乡明

目标设定: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素材选择:

1.季羡林的资料。知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出处。

2.跟思乡有关的古诗词:《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长相思》、《回乡偶书》等。

3.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教学核心问题:

1.课文第2-6自然段,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简单概括。

2.题目“月是故乡明”出自哪首古诗?意思是什么?联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这句诗为题,这样写妙在那里?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四、回读课文,感悟表达。 五、拓展运用

六、布置作业,搜集诗文。

课堂检测:

1.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dèng  chéng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2.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2)我曾幻想,山大概-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3.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梅花魂

目标设定: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素材选择:

收集并诵读有关的思乡爱国的诗篇,和同学进行分享。

教学核心问题:

1.诗中写出梅花什么精神?

2.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事情,体会情感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辨字组词。

侨(    缕(    绢(    甚(  

骄(    楼(    涓(    其(  

 

梳(    衰(    稠(    眷(  

流(    哀(    绸(    着(  

2.选字填空。

竟  竞  境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  )凉飕飕的。

解决策略

附素材:

一、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9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陈慧瑛人物简介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祖籍福建厦门。1959年,陈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把最疼爱的外孙女送回了祖国。这一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陈慧瑛回来探望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祖母;二是希望陈慧瑛能回来传承中华文明,他不希望陈慧瑛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后陈慧瑛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补充及建议

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并绘制成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并和同学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