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弇山小学自编电子期刊2024年05月

作者: 时间:2024-05-08 点击数:

太仓市弇山小学自编电子期刊20245

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探究

蔡阳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年龄段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校的教导,逐步使学生形成的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构建自身知识和技能体系、各层面思想认知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要求。从根本上讲,核心素养是关乎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帮助实现学生的全方 位多角度的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是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来的学科教学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占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要地位,是对中文母语的基本教学,对幼儿阶段咿呀学语的体系化补充教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且完整的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体系化语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必备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文作为中国学生的母语,学好中国话不仅代表着学好一门学科,更意味着丰足的文化自信,所以小学语文承担着开启这一任务的重大责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必备的个人素养,其中包括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基本鉴赏能力、对基本语篇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以及通过语文知识对个人思想的基本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审美能力。

二、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难点

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对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积极探索,尝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诚然,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在社会资源爆炸式更新、传播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固守语文学科本位思想是难以跟随时代的脚步随之改变和进步的,恪守僵化的传统语文教学理 念和教学模式会进一步加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表达与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面对语文教学的革新困难,有必要大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育理念的革新,使语文教学与科学 学科、其他文科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众多学科有机融合,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在此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效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语文运用能力。重构课程体系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关键,使学生创造和再创造知识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跨学科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可普遍迁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拥有灵活、机动的学科转换思维。这就意味着需要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因此,建立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是关键的一步。这一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帮助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体系中的学习状况,更科学、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从而制订更高效的教学计划帮助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将各学科的思想运用领域有效拓宽,使学生深入各学科真实背景中积极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多元价值观。依前文,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 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作为中国学生的母语,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媒介,也是学生建立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这需要小学语文的学习最大限度上帮助、支持和发展其他各个学科,这也意味着应拓宽小学语文的学习和运 用领域,利用现代进步的科学技术手段完善跨学科的发展,实现小学语文和各学科间的融合教学。因此,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和其他各学科学习之间的融合程度,完善学科间融合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语文学科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多元、丰富的价值 体系和思想观念,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跨学科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

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难点

第一,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评价体系需要明确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间所关联的核心点在哪里,发现某一课程中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内在逻辑和探究主题。这意味着仅具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观点或者思维是无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思维整合,精心选择和设计课程主题和内容,从而呈现自然和利于学生吸收的课程。

第二,这一跨学科评价体系需得出完整且一致的评价标准。而学科与学科间本身具有的性质差异和发展差异都需要得到合理的弱化,提炼出小学语文和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共性和趋同点,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第三,这一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小学语文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素养,提高跨学科的 综合学科素养。在这一基础上,如何发现和形成具有驱动性,但同时不会知识板块复杂、重合度过高的学习任务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在体系结构、评价标准、课程内容设置、任务驱动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其复杂性和不易兼容性。

三、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丰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鉴于形成性评价对于该跨学科评价体系的重要指示作用,增加日常作业、考核和学习评价是极有必要的。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对文章听、说、读、写、鉴赏等的基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日常的积累和课下的学习,仅利用课堂来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情况,以及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 整体情况是单一且不客观的。这也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在具体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可量化为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和课后总结完成情况、课后拓展作业跨学科学习作业、小组作业展示情况等。例如,在课后拓展作业和小组作业这一环节,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查阅与本课文章主题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自由组成三到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自选形式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这一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并且提高其自主性、个性化学习能力。再如,可以布置学生根据所学文章内容画一幅画来体现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景物或者情感。这一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更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增强学生感知力,发展学生思维。

这些形成性评价中的学习任务重在日常的思考,注重学习效果的体现,弥补了总结性评价时效性差的特点。在这一形成性评价模式下,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将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利用更丰富的资源,以及更多元的方式去完成这些任务,以此获得最佳的跨学科学习效果。在后续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 系中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学习结果会形成一个更客观、更合理的评价,可以充分弥补跨学科学习的复杂性和不易兼容性。

落实学科融合学习,提高评价效能

一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生物学科发现人类身体的奥秘和本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认识和了解人体和生物体本身的重要学科。生物学科知识有助于解答小学生疑惑的人体和生物体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中多种意象的理解。例如,在小学课文中作者将狼视作凶猛、野蛮的 象征,而学生会自然而然产生“狼”这一生物何以于人们产生如此印象的疑问。教师若能在此时利用课堂或者课后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了解“狼”这一生物,哪些民族崇尚“狼”,哪些关于“狼”的成语或者故事是贬义的。那学生定会对“狼”这一意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的基础上拓展生物知识。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可以更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这一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准确性和评价价值。

二是与音乐学科的融合。音乐学科注重培养 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是学生在美学层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学科。这一学科中提升学生对于美的 事物和声音的鉴赏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与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不谋而合。而“文以载物”“歌以咏志”,证明音乐和文字自古以来都是紧密相关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帮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品鉴和背诵古诗古词,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展示古代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以此思路进行跨学科学习评价,会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趣味性。

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学习评价体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时应秉承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基本理念,积极参考学生对于完整的评价体系的反馈和意见。可以通过微信、调查问卷、师生座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想法,以更好地完善评价体系,补充不足之处。

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培养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信息快速交融的今天,建立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课程培养体系,完善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寻求更加高效、科学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学习评价,构建更加完善、公正的跨学科学习评 价体系,能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领域,掌握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健康发展。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23.(S1)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