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规划指导思想 学习《对构建有效作业体系的几点思考》,明确规划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内涵发展,越来越把目光转向追求常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而作为微观层面的作业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业内外人士的足够重视。于是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减负”呼喊声中,它始终是千夫所指、众矢之的。这正说明,人们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业的设计、过程管理和评价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开展构建有效作业体系的工作,对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明确各学科作业规划原则和要求 1.基本原则 崔怡红老师:构建有效作业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作业设计、过程管理和评价反馈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作业的教育教学效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顾永彬老师:基础性原则。作业的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应十分重视学生最基础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最基本的学习思考方法的掌握以及最基本的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科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学习各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保持一致,不任意拔高。 曹露凡老师:教育性原则。认识并充分挖掘作业承载的教育功能,以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通过作业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科学管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雨卉老师:差异性原则。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需求和发展潜能,增强作业操作流程的层次性、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逐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徐郁燕老师:开放性原则。克服对作业形式、内容、完成过程、评价方式的僵化思想和片面认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丰富的作业内容,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给学生创设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 王贞老师:整合性原则。学校对各科作业的总量要统筹兼顾,合理调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丰富学习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2.基本要求及措施 邵涵扬老师:要精心设计,关注差异。恪守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该作为底线要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特长和条件,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数量、难度、内容、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设计应围绕学科主干知识点,做到要求明确清晰,便于操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因能设计,体现层次性、选择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应对相应水平的挑战,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和接受教师的点拨引导,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验成功的愉悦,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不断增强面向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王馨馨老师:要注重过程,指导方法。教师应通过以激励性为主的即时性评价,运用恰当的教育测量手段,依据预设和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强化训练和测试反馈。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呈现方式和答案的正误,而且要善于搜集、观察、梳理、判断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反映出的知识习得、学习态度和思想倾向,适时适度地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注意倾听和接纳学生的思想,进行有针对性地应答、评判。 陈逸玲老师:要及时反馈,科学评价。作业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它更多地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一部分。不但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