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后总结归纳: 1. 在导入环节增加主题视频的观赏,在教学环节上扣紧课题进行设计。 2. 孩子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发声培训,唱歌时容易用“喊唱”的方式,既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更会伤害孩子们的声带。在日常的课堂当中要继续涉及声音训练,包括简单的姿态、放松、气息、共鸣等练习,由浅入深。 3. 三拍子律动音乐速度偏快,可以先只做第一拍拍手的动作,帮助学生找到重音后,再拓展三拍子的完整律动。 4. 歌曲旋律、节奏都不复杂,在学唱环节教师可以不带唱,引导学生直接尝试先用“lu”或哼鸣熟悉旋律,再加入歌词。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能让学唱更加高效、有活力。 5. 课前需按照学生数量准备好碰铃和沙锤,尽量让所有学生在两到三组的分组演奏尝试中,至少能够用一种打击乐器进行实践。在学生演奏前,教师要对乐器演奏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实践时能通过手势带领每组同学进行尝试,让学生感受演奏的快乐,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6.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等,关注整体、鼓励个性。 7. 歌曲要熟悉到能够背诵出来以后再进行轮唱练习。学生在理解轮唱的概念后,只要分声部找到对应的进口,就比较容易进行轮唱尝试。而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各声部音色、音量的控制,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找到“合”的美感。 轮唱是合唱学习的重要导入方式。轮唱歌曲大多规模短小、结构规整、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但又不乏艺术价值,深受学生喜爱。因此,轮唱教学是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轮唱曲非常适合作为合唱的预备性练习曲来使用。由于轮唱曲目具有简短易唱、各声部演唱同一旋律的特点,歌词及曲调很容易背下来,唱熟单声部后即可进行多声部演唱;对于合唱导入期的学生来说,在熟悉了轮唱的表现形式后,再进行合唱就会更加容易掌握。 为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提升学生轮唱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尝试: 第一,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我们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接受所学内容。在进行轮唱教学初期,可以先让学生大量欣赏轮唱作品,熟悉轮唱的表现形式,当他们对其有了一定了解及认知后,才有可能产生传承的兴趣。 第二,在学生开始尝试自己轮唱时,教师要灵活使用伴奏,合适的伴奏能够烘托歌曲气氛,让演唱者更加投入地表演,偶尔选择无伴奏演唱,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轮唱技能后,鼓励学生变换轮唱的方式,个性化演唱,通过这样的途径,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