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低年级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研究
——以古诗词为例
太仓市弇山小学 陈忻
摘要:“双减”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降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政策规定低年级学生禁止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古诗词作为学校语文课堂的主要板块,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精神的重要延续。传统古诗词作业设计目标与形式单一、评价单一,加之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知识积累、理解能力较薄弱,不花时间积累很难把握诗歌内容。这就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古诗词探究性作业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生发。
关键词:“双减”政策 低年级语文 探究性作业设计 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代文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千年来,以其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学诗,无以言,低年级是积累古诗词的关键时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出以下要求:诵读短小的古诗词,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的传承与发扬是低年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1]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传统教学模式下,古诗词的学习无非读、诵、抄、默,何种形式的读、诵与积累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并且乐词不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作业设计现状
部编版一上 |
《江南》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画》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部编版一下 |
《静夜思》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池上》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一读,记一记。 |
《小池》 |
部编版二上 |
《登鹳雀楼》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读一读,记一记。 |
《望庐山瀑布》 |
《夜宿山寺》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敕勒歌》 |
部编版二下 |
《村居》 |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 读一读,填一填。 读一读,记一记。 |
《咏柳》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绝句》 |
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古诗词的数量呈递增趋势,且课后习题的要求逐学期提高。一年级上册教材仅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读一读,记一记与诗歌有关的重要词语。二年级上册教材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一读,记一记之外,还要求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里有了理解诗歌大意、练习表达的要求。二年级下册较之上册增加了读一读,填一填;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的要求。其实增加的是默写记忆与强化练说的内容。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了任务群的意识,但仍过于重视读、背、释义,也就存在与生活联系不密切,目标形式单一、评价单一等问题。
二、推进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策略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起步阶段,也是积累阶段。这一学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心重,专注力差的特点,且处于无意记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无意记忆,带着他们读之、诵之、绘之、歌之、舞之来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一)读之,朗朗上口
古者有言:“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读诗是我们学诗贯穿始终的一个环节,从课堂伊始直至课后作业,教师都需要反复地带读、引读。读诗帮助学生感悟诗的韵律美感,不断地诵读可以有助于他们认识诗的内涵,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美妙内涵。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指导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读诗、品诗,做到读准字音,把握韵律,说出神韵和内涵。
认识生字,准确地读。低年级,人手一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大多学生会自主运用新学习的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查阅字典,确保认准诗歌中的每一个生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引读和范读,遇到难读的生字带着学生反复拼读、组词读。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常占优势,教师一遍遍地范读,跟着音乐读可以加强学生记忆。
划分节奏,流利地读。古诗词具有节奏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节奏。如《望庐山瀑布》,可作如下的停顿划分: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停顿符号能够留给人想象、理解、感悟的空间,亦是情感表达的停留、转折等。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停顿符号,不仅有助于当堂练读,还有利于课后练读,确保停顿正确,抑扬顿挫。
布置任务,有目的地读。教师在学生读通古诗词之后,可以对他们提一两个简要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古诗词。心中有了问题,在读古诗的过程中就会有目的、有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自然会停下来多读几遍,随后再为学生解答疑惑,当学生经过思考后再得到的答案,他们会牢牢记在心中。尤其是当学生品读诗歌内涵时,比如,读《静夜思》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月明星稀的夜晚,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外地,当夜的月光透过窗户纸,惹得人不禁思念起家乡和亲人。相信通过边读边想象,学生很快能触及诗人的心绪,把自己当做那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大诗仙李白。
(二)诵之,滔滔不绝
在古代,古诗词本身就是配乐朗诵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吟诵活动来回归诗词的本质,并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在课堂教学《静夜思》一诗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插图,理解诗意,大致感知诗歌内容后,可以播放林友仁先生的古琴曲《忆故人》的伴奏音乐,带着学生在古琴凄婉的旋律下吟诵古诗,在诗词诵读过程中更加了解诗词,感受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在诵读《村居》、《咏柳》时,教师可以播放轻快明丽的乐曲,请学生跟着音频学习古诗,在听读、跟读、自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同样,在吟诵送别诗时,我们可以配以舒缓悲伤的音乐,在吟诵游山玩水的诗歌时,可以配以快活的音乐。总之,配乐的选择要根据古诗词的整体基调来。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吟诵,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不断诵读中,诵读的效果也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感悟也层层提升。
(三)绘之,栩栩如生
小学的低年级阶段,怎样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一种基本的印象,是老师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低年级学生理解力普遍较差,很难对古诗词形成相对全面的了解。这需要我们用到直观的教学手段,从视觉上加以刺激。
低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都配有极富美感的插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着插图,教师读一句诗,学生试着借助插图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同样,课后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的作业。图画意象和诗词相互照应,给学生营造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较为准确的理解。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学生有意无意间便能闪现出课本中的插图或自己创作的绘画画面,也就能够比较流畅地背出诗歌,说出诗意。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为例。它是一首描绘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小诗。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全诗充满意境美。诗中不乏学生陌生的词汇,“泉眼”、“细流”、“照水”、“晴柔”、“尖尖角”等。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诗歌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我们可以结合故事内容,为它配上贴切的画卷。画面描绘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3]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画之后,让他们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能会东一处,西一处,缺乏逻辑。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画面,比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按照顺序来说可以把图上的景物全都涵盖进去,确保完整与充分,为“由画入诗”做好铺垫。这首诗的难点是诗歌的前两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让人疑惑的是它和诗题《小池》有什么联系呢?小池的源泉,没有一丝声响,是因为它小之又小,细流才能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诗人加一“爱”字,化无情为有情,给人清新温润之感。我们在设计配图时为帮助理解诗歌,一定要将诗中的泉眼绘制得小一些,泉水画得细缓些,抓住重点难点再辐射全诗,以全景如画,激活感官,加强理解。
(四)歌之,娓娓动听
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诗情和意趣,并让诗歌中省去的意象得到重现。好的吟唱,除了可以获得音韵无穷的美感之外,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理解美和鉴赏美。而事实上,不少音乐家们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古诗歌曲的创作工作,也想要借助古诗词的演唱,传承与弘扬古诗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接受文化熏陶,从而使古诗更深入人心。于是,我经常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古诗新唱”的游戏,用现代的创作手法歌唱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能力来诠释古诗,从而让古诗曲也能为现代的小朋友们所接受。在开展吟唱教育中,学校要重视诵读古诗与歌曲的融合,除了演唱古诗歌曲之外,还可指导学生选用适当的歌曲作为古诗诵读配乐,使歌曲和古诗的意境融合,提高他们对古诗内涵的认识。
在教学部编版一上《江南》一诗时,我带着学生们一同欣赏了《经典咏流传》中的相关片段,听竹简声声,看莲叶田田。歌声中,充盈着采莲人家或辛勤劳作,或刻苦读书的场景。课堂上三次共享艺术时光。第一次:引导学生反复听。聆听歌曲最少3遍(听的时候不要跟着哼唱),用心感受歌曲情绪。第二次: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是去熟悉旋律和节奏。第三次:代入歌词。在熟悉了旋律和节奏后,保证每个字和该有的旋律和节奏匹配上,尽可能做到标准。吟唱方式可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地伴随着诗歌中的语言形式、意境,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并从中获得了心理上的共通感。
(五)舞之,楚楚动人
设置情景让学生演一演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是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引导学生表演的过程中,除了要讲究趣味性,还要将趣味的点引到诗歌内容本身上去,切记营造成表面热闹,而实际空洞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4]
联系生活,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进行表演。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可以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请同学们合作演一演,演一演李白所看到的情景,猜一猜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外面照进来的阳光当作月光,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好,睁开眼睛。你的课桌就是你的床,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就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抬头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你的表情会是怎样的?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你的表情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此时的你为什么要思念故乡?有同学回答是因为想家,想家人。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在什么时候最想家?可能是一个人漂泊在外,可能是遇到了挫折。趁机导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当时的李白26岁,只身旅居于扬州。在那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他看到窗外一轮皓月,忽然升起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这首《静夜思》。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身临其境,与李白进行了一场情感共鸣的旅行。
古诗词的学习是一场旅行,给人以熏陶和启迪。王摩诘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赏画的过程便是我们与诗人情感共鸣的时刻。古诗词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生发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布置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词探究性作业,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意境及情感的解读,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学生读之、诵之、绘之、歌之、舞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爱上古诗词,主动吸收古诗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郑锦灼.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活动化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
[3] 王芳.文学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发展的作用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2.
[4] 张金凤.用诗词浸润学生心灵[J].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