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研究成果

作者: 时间:2024-03-19 点击数:

 

              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公平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太仓市弇山小学 王晓丽

[摘要]:面对课堂提问不公平问题突出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方面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弇山小学当前中年级学生课堂提问公平性情况,为下一阶段提高课堂提问公平性做准备,提高弇山小学课堂提问公平性留下第一手数据,做好研究准备,为学生更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打下研究基础。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公平性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现场的选择

太仓市弇山小学是城厢镇的一所普通小学,现有52个教学班,现有2000名左右的学生,在职教师140名。

(二)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以弇山小学年级三位任教数学的老师和三、四年级的各两个班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共听取了32节课,以三位教师的具体提问行为和学生的答问表现作为观察记录材料。主要从学生的座位分布,职务,学习成绩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职务根据每个班有一位正班长,一位副班长,学习委员,以及各科小组长等职位对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进行划分。学习成绩则参照最近两个学期的期末综合成绩,按照1: 2: 1的比例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班级座位前两排划分为前排,中间三排划分为中间排,后二排划分为后排。

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和观察实施过程

1.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教师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

类别

 

 

 

 

 

学业信息

教师叫答次数及方式

教师提问问题类型

教师理答与反馈

先点名后提问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提问后点名未举手者

高水平

低水平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担任班干

座位分列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学习成绩

学优生

普通生

学困生

2.观察过程的实施

笔者在弇山小学听课周,共听取32堂课且班级人数均为42人,对于数据总结也有诸多便利。在观察前,对每班学生进行编码分析记录,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并客观的总结出对结果的反思和迷惑,以制定访谈内容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达到找出问题的根因来提供解决的策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公平性的现状分析

1.课堂提问中叫答次数及方式的公平性

教师对座位不同的学生的叫答次数及方式

1教师对不同座位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合计

提问次数

275

402

120

797

百分比

34.50%

50.44%

15.06

100

实际人数

48人

72人

48人

168人

被提人数

45人

65人

22人

132人

人均

6.11次

6.18次

5.45次

6.04次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叫答次数上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差距不太明显教师叫答前排和中间排的次数相对来说,多一些,后排学生人均被提问次数相对来说,少一些。在下面出示一个课堂观察的案例。

案例:在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老师想要找同学到黑板上就展示这一道计算题,但是这时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会优先选择让座位靠近黑板的同学去写。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位置不同的学生提问的叫答机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不是很大。

2教师对不同座位学生的叫答方式记录表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先点名后提问

112

162

25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20

167

47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43

73

48

合计

275

402

120

通过对这张表格的观察,我们发现对于前排学生,老师大都是先点名后提问或者提问后点名举手者,而提问后点未举手者比较少;而对于中间排学生,情况和前排学生类似;对于后排学生,则是提问后点名回答的比较多,先点名后提问的比较少;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对教师A进行访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不是所有的计算题就是让前排的学生去黑板写的,有时候也会挑会犯典型错误的同学去写,另外,前排和中排的学生听课效率一般都比较高,所以他们如果不举手,很有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会了,但是后排的学生我要尽量提问一下,防止他们没有学会。

   通过对教师访谈发现,老师是重视班级整体学生的发展的。如果只从数据上来看,会有一点点差异,但是通过访谈发现,老师还是重视后排学生的。

教师对不同职务学生的叫答次数及方式

3教师对不同职务的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学生干部

普通学生

合计

叫答次数

237

560

797

百分比

29.73%

70.26%

100%

实际人数

44

124

168

被提问的人数

40

92

132

人均被叫答次数

5.93次

6.09次

6.04次

从表格的数据来看,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人均被叫答次数是差不多的,但是班干部基本都被提问到了,而普通学生有一小部分是没有被提问到的。这就体现了老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有一点点是偏向班干部的。我们对教师B进行访谈:“正常情况下,课堂当中我们会多照顾一点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的一些学生,但是班干部是班级当中比较优秀的一批人,课堂当中有比较难的题目会偏向让他们去回答,还有他们是上课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存在,老师也非常愿意让他们来回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老师会更愿意给班干部回答问题的机会。

4教师对不同职务的学生叫答方式记录表

班干部

普通学生

先点名后提问

89

124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16

214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27

227

合计

232

565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对班干部是提问后点名举手者多一点,而对于普通学生是提问后点名举手者和未举手者多。

教师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次数及方式

5教师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合计

叫答次数

308

330

159

797

百分比

38.64%

41.41%

19.95%

100%

实际人数

42

84

42

168

被提问人数

39

67

26

132

均次数

7.90

4.93

6.12

6.04

通过数据发现,学优生人均回答的次数最多,而中等生回答的却最少,学困生回答的相对少一些。我们对A老师进行访谈:“学优生举手会积极一点,回答的次数就多一点,上课我还会照顾一些基本比较薄弱的学生,在问题比较简单的时候,我会尽量让这些同学进行回答,然后中等生在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知识时,不愿意举手,老师会认为他们会的,不会喊他们回答问题,而是会喊学困生或者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

6教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方式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先点名后提问

107

80

26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51

172

68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50

78

65

合计

308

330

159

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都是提问后没有举手的少,而学困生则是比较多的,说明老师上课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还是比较照顾学困生的。

2.课堂提问中问题类型分配的公平性

通过布卢姆对教育认知领域的分类,将教师的问题类型分为了识记型、分析理解型、综合运用型、创造评价型这几个类型,其中前两个为低水平问题,后两个属于高水平问题。

座位不同的学生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分配

7 教师对座位不同的学生问题分配表

知识识记型

分析理解型

综合运用型

反思创造型

合计

前排

50

65

80

80

275

中间排

68

92

124

118

402

后排

70

30

10

10

120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位于前排和中间排的学生回答高水平的比较多,而位于后排的学生则是回答低水平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对C老师进行访谈:“我觉得对于不同的问题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回答,因材施教,简单的题目一般会给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而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要给对应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回答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当然,有时候,不爱学习的同学会坐在后排,积极思考的同学坐在前排,但这不一定都是这样,要结合学生的身高和平时表现确定位置”。

光看数据,可能会认为老师会把简单的题目给后排学生,有难度的题目给前排或者中排学生多一点。结合老师的访谈会发现,不同的题目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水平。

职务不同的学生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分配

8 教师对不同职务的学生课堂提问问题分配表

知识识记型

分析理解型

综合运用型

反思创造型

合计

班干部

30

38

70

99

237

普通学生

158

149

144

109

560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班干部多回答高水平的问题,而普通学生回答的低水平性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对B老师进行采访:“一般情况下,班干部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老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会把有难度的题目留给成绩好的同学,而对于简单的题目,一般会留给基础薄弱的同学,这些都在普通学生里面。

所以,老师会把高水平的问题倾向于留给班干部回答,而普通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多一点。

成绩不同的学生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分配

9教师对不同成绩学生课堂提问记录表

知识识记型

分析理解型

综合运用型

反思创造型

合计

学优生

40

38

101

129

308

中等生

68

103

95

64

330

学困生

80

46

18

15

159

总体来说,教师倾向于将知识记忆型问题分配给后进生和中等生,将分析理解型问题分配给中等生,最后两个高水平的问题分配给学优生。我们对教师C进行访谈:“高水平的问题分配给学优生多一点,因为如果分配给低水平的学生,一个是大部分学困生都回答不上来,会耽误大家学习时间,另一个是可以锻炼中等生或者学优生的思维。

可以看出,老师更愿意把简单的题目留给学困生,而高水平的问题留给学优生。

3.课堂提问理答与反馈的公平性

教师能否给予合适的理答与反馈,是课堂教学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反馈分为无反馈、机械性反馈、鉴定性反馈和诊断性反馈四种。

教师对座位不同的学生教师课堂理答与反馈

10不同座位的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前排

中间

后排

诊断性反馈

112

125

15

鉴定性反馈

98

127

18

机械性反馈

45

89

47

无反馈

20

61

40

合计

275

402

12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排和中间排的学生获得的有效性评价是比较多的,无效性评价是少一点的;然而后排的学生则是相反的。我们对教师A进行访谈:“因为前排同学的注意力会比后排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一点,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我们老师也会认真思考学生的答案,然后给予相应的能促进他学习的评价;而对于后排的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候回答的问题都不一定正确,给予的消极反馈更多一点

通过数据和访谈可以看出,老师会给前排和中间排学生一些促进学习知识的评价,对这些同学更有包容心。

教师对不同学习职务的学生课堂理答与反馈

11不同职务的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学生干部

普通学生

诊断性反馈

110

142

鉴定性反馈

91

152

机械性反馈

19

162

无反馈

17

104

合计

237

56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老师给与学生干部的机械性反馈和无反馈较少,而诊断性反馈和鉴定性反馈较多;而普通学生则相反。我们对教师B进行访谈:“老师对学生干部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比较好的,他们回答的答案也基本符合要求,如果不能说出更好的答案,老师会给予相应的启发。而对于普通学生,我们老师也会给予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评价,但对于特别差的学生,有时候启发也不一定有用的。

教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课堂理答与反馈

12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诊断性反馈

151

84

17

鉴定性反馈

115

115

13

机械性反馈

30

71

80

无反馈

12

60

49

合计

308

330

159

从表格可以看出,老师给予优等生更倾向诊断性反馈和鉴定性反馈,而对于学困生则是相反的,那中等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

另外,在课堂观察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笔者需要说明。

1)同一个问题,老师会给予学优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即会给学优生更多的候答时间。而老师会给学困生少的时间去思考,甚至觉得给学困生多的时间回答问题是在浪费时间,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教学片段1: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教师给予学优生的回答思考时间是5秒,而给予学困生的时间是3秒。

2)在中等生或学困生回答卡壳或停顿时,老师会转向让学优生回答一下问题,然后再让其他学生重复一下答案,显然这是利于普通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学片段2:2×3+5=2×3+2×5

教师:以上算式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学生A......

教师:学生B,你来告诉他。

学生B:乘法分配律

教师:学生A,你来重复一下。

学生A:乘法分配律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课堂提问中叫答次数及方式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不是很大。老师是重视班级整体学生的发展的,但是老师会更愿意给班干部回答问题的机会。

第二,课堂提问中问题类型分配也存在不公平性,老师会把高水平的问题倾向于留给班干部、学优生回答,而普通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多一点。老师会给前排和中间排学生一些促进学习知识的评价,对这些同学更有包容心。

第三,课堂提问理答与反馈中也存在不公平性,老师会给班干部、学优生更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老师给予学生候答时间存在不公平性,教师会给学优生更多的候答时间,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候答时间较短。课堂教学中缺乏包容、民主的氛围。

(二)建议

首先,教师要关注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是否做到了公平,可以去观摩优秀教师授课。不同的题目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水平。

其次,对于课程内容方面,课堂提问导入应直观形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增强数学课堂提问导入的趣味性和活动性;课堂问题表述应清晰明确,易于学生理解;课堂问题提出应考虑数学学科特点,化繁为简;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困惑处发问,在情境中发问,以及在重难点处发问;改善提问反馈方式,展开有针对性地评价。

再者,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营造出培养好奇心、勇于提问的课堂民主氛围。

最后,教师要丰富回应策略,比如学生优先提问策略,培养问题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具有因材施教的可能;基于问题圈的问题形成策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弱生优先提问,以帮助弱生克服不敢提问和不愿意提问的情感障碍之后小组成员次在内提问通过生生互问互答后,再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全班教师引导开展组间互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