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公平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报告

作者: 时间:2024-06-25 点击数:

《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公平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报告                                  太仓市弇山小学 王晓丽

[摘要]:面对课堂提问不公平问题突出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方面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弇山小学当前中年级学生课堂提问公平性情况,为下一阶段提高课堂提问公平性做准备,提高弇山小学课堂提问公平性留下第一手数据,做好研究准备,为学生更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打下研究基础。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公平性

一、调查背景

1.课堂提问公平是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关键阶段,未来的可塑性还非常强,学习上的发展也具有十分不确定的因素。这个时期教师应该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否则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一个空壳子。另外,课堂提问对于孩子的思维发展来说也是尤其重要的。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课堂提问环节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影响深远的。

2.课堂提问不公平问题突出

遵循“教育研究需扎根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我将文章的研究方向放在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在忽然间,听到了几位小学生的对话,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句:“老师今天提问的问题我会,我就把手举的很高,但是老师还是提问了我旁边的同学。”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失落。这一件小事让我深思:这样一个平常的教学生活,原来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长期以来对教育公平的衡量只表现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宏观方面,但是却忽略了最平常最真实的课堂生活,小学教师的课堂提问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状。

3.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念,意思就是说学习活动是需要启发的,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通过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另外,教育公平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反映出来的现象,还是生活是否公平公正、人类是否一直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小学,义务教育保证了每个孩子都具有平等的起点,这是典型的教育公平。而入学后如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的平等的教育资源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受到公平的对待,这些都需要仔细剖析教学生活的细微之处。

4.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提问可以看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与引导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常常由问题引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教师要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调查目的

1.更好地了解弇山小学的教学环节当中,所存在的关于课堂提问公平性问题的具体真实情况。

2.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提问不公平现状出现的原因及本质。

3.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最终实现小学课堂提问环节上最大限度的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

三、调查时间

2023年5月——2024年3月

四、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太仓市弇山小学是城厢镇的一所普通小学,现有52个教学班,有2000名左右的学生,在职教师140名。本次调查以弇山小学年级三位任教数学的老师和三、四年级的各两个班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共听取了32节课,以三位教师的具体提问行为和学生的答问表现作为观察记录材料。主要从学生的座位分布,职务,学习成绩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职务根据每个班有一位正班长,一位副班长,学习委员,以及各科小组长等职位对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进行划分。学习成绩则参照最近两个学期的期末综合成绩,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班级座位前两排划分为前排,中间三排划分为中间排,后二排划分为后排。

(二)调查方法

课堂观察法、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和观察实施过程

1.对中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领域梳理

教材 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三上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1)》、间隔排列》、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

三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2)》、《小数的初步认识》、《有趣的乘法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算“24点”》、

四上

《升与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的周期》、《解决问题的策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可能性》

《运动与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

四下

《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亿有多大》、《数字与信息》

 

2.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教师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

类别

 

 

 

 

 

学业信息

教师叫答次数及方式

教师理答与反馈

先点名后提问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提问后点名未举手者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担任班干

座位分列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学习成绩

学优生

普通生

学困生

3.观察过程的实施

笔者在弇山小学共听取32堂课且班级人数均为42人,对于数据总结也有诸多便利。在观察前,对每班学生进行编码分析记录,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并客观的总结出对结果的反思和迷惑,以制定访谈内容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达到找出问题的根因来提供解决的策略。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公平性的现状分析

1.课堂提问中叫答次数及方式的公平性

教师对座位不同的学生的叫答次数及方式

1教师对不同座位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合计

提问次数

275

402

120

797

百分比

34.50%

50.44%

15.06

100

实际人数

48人

72人

48人

168人

被提人数

45人

65人

22人

132人

人均

6.11次

6.18次

5.45次

6.04次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叫答次数上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差距不太明显教师叫答前排和中间排的次数相对来说,多一些,后排学生人均被提问次数相对来说,少一些。在下面出示一个课堂观察的案例。

案例:在一节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列竖式计算:15×18= ,老师想要找同学到黑板上就展示这一道计算题,但是这时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会优先选择让座位靠近黑板的同学去写。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位置不同的学生提问的叫答机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不是很大。

2教师对不同座位学生的叫答方式记录表

前排

中间排

后排

先点名后提问

112

162

25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20

167

47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43

73

48

合计

275

402

120

通过对这张表格的观察,我们发现对于前排学生,老师大都是先点名后提问或者提问后点名举手者,而提问后点未举手者比较少;而对于中间排学生,情况和前排学生类似;对于后排学生,则是提问后点名回答的比较多,先点名后提问的比较少;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对教师A进行访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不是所有的计算题就是让前排的学生去黑板写的,有时候也会挑会犯典型错误的同学去写,比如:列竖式计算:20×12= ,不少同学会将末尾的0忘记,这时,典型的错误出现在黑板上,刚好可以让其他同学知道不可以犯这样的错误。另外,前排和中排的学生听课效率一般都比较高,所以他们如果不举手,很有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会了,但是后排的学生我要尽量提问一下,防止他们没有学会。

   通过对教师访谈发现,老师是重视班级整体学生的发展的。如果只从数据上来看,会有一点点差异,但是通过访谈发现,老师还是重视后排学生的。

教师对不同职务学生的叫答次数及方式

3教师对不同职务的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学生干部

普通学生

合计

叫答次数

237

560

797

百分比

29.73%

70.26%

100%

实际人数

44

124

168

被提问的人数

40

92

132

人均被叫答次数

5.93次

6.09次

6.04次

从表格的数据来看,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人均被叫答次数是差不多的,但是班干部基本都被提问到了,而普通学生有一小部分是没有被提问到的。这就体现了老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有一点点是偏向班干部的。我们对教师B进行访谈:正常情况下,课堂当中我们会多照顾一点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的一些学生,但是班干部是班级当中比较优秀的一批人,课堂当中有比较难的题目会偏向让他们去回答,还有他们是上课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存在,老师也非常愿意让他们来回答问题。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当学生已经计算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会向某些班干部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吗?

通过访谈发现,老师会更愿意给班干部回答问题的机会。

4教师对不同职务的学生叫答方式记录表

班干部

普通学生

先点名后提问

89

124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16

214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27

227

合计

232

565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对班干部是提问后点名举手者多一点,而对于普通学生是提问后点名举手者和未举手者多。

教师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次数及方式

5教师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次数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合计

叫答次数

308

330

159

797

百分比

38.64%

41.41%

19.95%

100%

实际人数

42

84

42

168

被提问人数

39

67

26

132

均次数

7.90

4.93

6.12

6.04

通过数据发现,学优生人均回答的次数最多,而中等生回答的却最少,学困生回答的相对少一些。我们对A老师进行访谈:“学优生举手会积极一点,回答的次数就多一点,上课我还会照顾一些基本比较薄弱的学生,在问题比较简单的时候,我会尽量让这些同学进行回答,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和吗?然后中等生在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知识时,不愿意举手,老师会认为他们会的,不会喊他们回答问题,而是会喊学困生或者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

6教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叫答方式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先点名后提问

107

80

26

提问后点名举手者

151

172

68

提问后点未举手者

50

78

65

合计

308

330

159

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都是提问后没有举手的少,而学困生则是比较多的,说明老师上课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还是比较照顾学困生的。比如,提问: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根据什么图形推算出来的这时,虽然学困生并没有举手,但是我会喊他们进行回答。

2.课堂提问中问题类型分配的公平性

通过布卢姆对教育认知领域的分类,将教师的问题类型分为了知识识记型、分析理解型、综合运用型、反思创造型这几个类型,其中前两个为低水平问题,后两个属于高水平问题。在小学中年级数学四大领域,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也把课堂提问分为这四大类型,我们从每一个领域来观察问题类型分配的公平性。

1)数与代数领域问题类型分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的内容如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1)》、间隔排列

《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2)》、《小数的初步认识》、《有趣的乘法计算》

《升与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的周期》、《解决问题的策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

数与代数领域,总体分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类。

A:数与运算的教学,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知道大数的意义和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建立数感。在观摩《认识多位数》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都是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这些大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供的情境很合理。在这一单元的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说出万、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读出整万、亿数;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认识近似数;

分析理解型:在认识大数的基础上,运用一些规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综合运用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反思创造型:自己可以设置一些条件,让他人说出这个大数;

通过课堂的观察,我们发现虽然这部分内容的提问有四大类型,但是基本上学生都可以回答出这些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反思创造型的问题不能完全掌握。那么本节课的课堂提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公平的。

B:数与运算的教学,在数的认识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感悟分数单位,发展学生数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说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说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分析理解型: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综合运用型:根据运算法则,可以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反思创造型:灵活运用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小学阶段接触到,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老师对于分数的引入部分都是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学生课堂热情高涨。在提问环节,老师是分层次进行提问,尽量满足了各个层次同学对学习的需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公平的。但是,这一部分内容,四大类型的提问应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些内容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C:数的运算教学应利用整数的乘法运算,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除法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运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是确定算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观摩的课堂内容有:《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有趣的乘法计算》、《间隔排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的周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运算律》,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能够回答一些基本的算理和算法;

分析理解型:在具体情境中,能够运用算法进行一些运算;

综合运用型:在综合性较强的计算中,可以进行一些运算;

反思创造型:在复杂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计算,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算理和算法,老师的提问可以帮忙他们回顾这些知识,以及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在观察中发现老师注重学生的练习,在课堂中会给相对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会让犯典型错误的同学去黑板计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学生自己也知道错误的地方,这对该同学和其他学生来讲都是公平的

数量关系的教学,主要是=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事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这部分观摩的课堂内容是《千克与克》、《千米和吨》,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以《千米和吨》为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分析理解型:4千米=?米,3000米=?千米

综合运用型:天安门城楼大约高35(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大约长7(  ),京沪高速公路大约长1262 )。

反思创造型:用载重2吨和载重3吨的货车各一辆运13吨苹果可以怎样安排?

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千米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概在脑海当中知道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发展量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通过观察,本节课中的提问是由简单到难的,老师是分层提问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

(2)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类型分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如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多边形的内角和》

图形与几何领域,总体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大类。

A: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这部分观摩的课堂内容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垂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以《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为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关于三角形认识的基础性知识;

分析理解型:给出三条边,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这三条边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综合运用型:学习了三角形如何画高之后让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角高;

反思创造型:学生可以做出三角形框架,并且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来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虽然也是分小组自己在课本上进行画图,但是不少同学不会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另外,对直角三角形画出来的高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老师语速过快,讲解的也较快,这个时候,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想上黑板展示的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注意听这位同学的讲解,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利于发展,才是公平的。

B: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这部分观摩的课堂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单位的进率及其换算

分析理解型: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

综合运用型:结合生活情境计算出生活中类似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

反思创造型:能解决一些复杂情境中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通过本部分的课堂观察发现,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没有要求学困生掌握反思创造型的一些题目,老师把这部分的四个内容进行了分层,分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但是有时候学优生也可以提问简单的基础性问题,这一点不能忽略。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现象,感知特征,增强空间观念这部分观摩的课堂内容是三上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和四下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什么是图形的平移旋转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是什么?

分析理解型:说说给定的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的?

综合运用型:在方格纸上先进行平移或者旋转,并且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反思创造型: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旋转一定的度数;利用旋转、平移、轴对称的知识自己创造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平移桌面上的数学书,这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班同学平移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平移的方向有一定问题,老师应该给与及时的发现和指导。否则,对于这几个同学来说,课堂就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这四大类型的提问过程中,基本上是照顾到了全班同学的发展。

(3)统计与概率领域问题类型分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如下:

三下

四上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可能性》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教学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感悟收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这部分观摩的课堂内容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为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条形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分析理解型:条形图统计图的主要功能如何比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

综合运用型:通过条形统计图,计算平均数;

反思创造型:通过平均数,来计算条形统计图中缺失的数据;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的情境,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并且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本节课的课堂提问类型也分为四类,但是这四类是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但是老师在教学时低层次的问题是让学生和中学生来回答,而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4)综合与实践领域问题类型分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如下:

三上

三下

四上

四下

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

《算“24点”》

《运动与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

《一亿有多大》、《数字与信息》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在设计时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观摩的课程内容是: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算“24点”》、《运动与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一亿有多大》、《数字与信息》。另外,还要关注跨学科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类型,以《曹冲称象》为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知识识记型:学生说一说有关克、千克、吨的知识。

分析理解型:在古代为什么大象的体重难称量要测量大象的体重需要哪些条件?

综合运用型:学生自己收集各种各样的秤,然后动手秤一秤估一估。想办法如何先称身边的物品;

反思创造型:自己归纳出称量的方法,体会误差,并且自己可以出类似的问题给身边的同学;

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采用的是主题活动,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并且分小组给班级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班内一个小组先提出了要找到合适的单位才行,其他小组表示同意,然后各自收集了一些秤,学生进行称一称,称的过程中,有小组发现了不仅可以用秤当工具,还可以把称好的物品当做称量工具,学生可以体会到一些误差,发展量感。本节课的提问是比较公平的,先把学生分成对应的小组,然后组内合作,组间互相表达自己的发现,发表看法,课堂生成了一些资源,学生也能发展量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3.课堂提问理答与反馈的公平性

教师能否给予合适的理答与反馈,是课堂教学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反馈分为无反馈、机械性反馈、鉴定性反馈和诊断性反馈四种。

教师对座位不同的学生教师课堂理答与反馈

10不同座位的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前排

中间

后排

诊断性反馈

112

125

15

鉴定性反馈

98

127

18

机械性反馈

45

89

47

无反馈

20

61

40

合计

275

402

12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排和中间排的学生获得的有效性评价是比较多的,无效性评价是少一点的;然而后排的学生则是相反的。我们对教师A进行访谈:“因为前排同学的注意力会比后排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一点,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我们老师也会认真思考学生的答案,然后给予相应的能促进他学习的评价;而对于后排的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候回答的问题都不一定正确,给予的消极反馈更多一点

通过数据和访谈可以看出,老师会给前排和中间排学生一些促进学习知识的评价,对这些同学更有包容心。

教师对不同学习职务的学生课堂理答与反馈

11不同职务的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学生干部

普通学生

诊断性反馈

110

142

鉴定性反馈

91

152

机械性反馈

19

162

无反馈

17

104

合计

237

56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老师给与学生干部的机械性反馈和无反馈较少,而诊断性反馈和鉴定性反馈较多;而普通学生则相反。我们对教师B进行访谈:“老师对学生干部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比较好的,他们回答的答案也基本符合要求,如果不能说出更好的答案,老师会给予相应的启发。而对于普通学生,我们老师也会给予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评价,但对于特别差的学生,有时候启发也不一定有用的。

教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课堂理答与反馈

12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教师理答与反馈记录表

学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

诊断性反馈

151

84

17

鉴定性反馈

115

115

13

机械性反馈

30

71

80

无反馈

12

60

49

合计

308

330

159

从表格可以看出,老师给予优等生更倾向诊断性反馈和鉴定性反馈,而对于学困生则是相反的,那中等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

另外,在课堂观察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笔者需要说明。

1)同一个问题,老师会给予学优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即会给学优生更多的候答时间。而老师会给学困生少的时间去思考,甚至觉得给学困生多的时间回答问题是在浪费时间,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教学片段1: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教师给予学优生的回答思考时间是5秒,而给予学困生的时间是3秒。

2)在中等生或学困生回答卡壳或停顿时,老师会转向让学优生回答一下问题,然后再让其他学生重复一下答案,显然这是利于普通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学片段2:2×3+5=2×3+2×5

教师:以上算式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学生A......

教师:学生B,你来告诉他。

学生B:乘法分配律

教师:学生A,你来重复一下。

学生A:乘法分配律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课堂提问中叫答次数及方式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不是很大。老师是重视班级整体学生的发展的,但是老师会更愿意给班干部回答问题的机会。

第二,课堂提问中问题类型分配存在不公平性,在数与代数领域,一些基本的算理和算法是大部分同学都应该学会的,这个时候的四个层次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在平移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与及时的发现和引导,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是要求大部分孩子都学会的,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分层提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课堂上采取的是主题式教学,各方面提问相对来说都比较公平。

第三,课堂提问理答与反馈中也存在不公平性,老师会给班干部、学优生更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老师给予学生候答时间存在不公平性,教师会给学优生更多的候答时间,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候答时间较短。课堂教学中缺乏包容、民主的氛围。

(二)建议

  第一,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学生比较少或者总是固定几个学生,这就可能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总保持一个难度,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能力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造成课堂学生的参与率低。为了让知识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有回答的可能,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重难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作答,这样学生都会有所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公平的,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数与代数领域,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出示两个正方形,每一个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5份,把其中的8份涂色,表示的分数是五分之八,而不是十分之八。”这一题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一个被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形里先涂上一份,表示的是五分之一;再让学生涂上5份,表示的是五分之五;这是低水平的问题,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在所有学生都赞同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五的涂色方法之后,接着让学生画出表示五分之八的分数,接着提问为什么涂了在十份当中涂了八份,不是用分数十分之八来表示呢?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可以回答出来,不仅说明学生真正能够找到单位“1”,还说明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营造出培养好奇心、勇于提问的课堂民主氛围。

第二,小组合作回答问题,教师引导,促进公平

教师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总体来说,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大致相同。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从一开始的课堂导入环节,提问: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吗?这种导入采用的是复习导入,问题也比较简单,这个问题可以是各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对大家来说都起到了回顾知识的效果。在新授环节,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的4个内角的和吗?这个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内推荐学生进行回答,而这个小组的答案,可以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点评之后,看看有没有其他小组有新的思考,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但是老师这个时候不能完全放手,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当学生得出把多边形分解成多个三角形进行计算内角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分一分、画一画,提问:把五边形、六边形各分成几个三角形后,就能方便地算出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可以让学困生或者中等生进行回答。提问:其他多边形也可以这么分成几个三角形来计算吗?这个问题需要全班同学都参与,然后把表格的答案填写好。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吗?这个问题需要孩子有所归纳,题目也比较抽象,可以让学优生来回答,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得出答案。

第三,生生提问,促进公平

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自己在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之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呈现一个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这个问题让班级内其他同学回答,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避免了传统教师喜欢的一对一的答问模式。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在教学《可能性》时,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呈现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了2个红球和2个黄球(不呈现),问:老师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学生会提出问题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各有多少个?让学生先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以数学课标为基础,开展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

1.对于课程内容方面,课堂提问导入应直观形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增强数学课堂提问导入的趣味性和活动性比如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时,可以引入阿凡达买树荫的故事,问学生什么时候买树荫最划算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并且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影子的变化来画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变化趋势。

2.课堂问题表述应清晰明确,易于学生理解;课堂问题提出应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注意用词严谨。比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边老师的提问很明确,提问学生的是物体的面而不是物体。

3.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困惑处发问,在情境中发问,以及在重难点处发问比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学习长方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来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时,如果学生只想到特征,这可以提问学生长方形的特征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的

4.改善提问反馈方式,展开有针对性地评价。教师给学生的理答反馈可以不是直接的答案和评判,如果是采用对话的方式继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在自己或同伴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获得答案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五,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体验知识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聆听和感知彼此的心声,是师生互动,交流与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他们觉得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不害怕被批评或被嘲笑的时候才会主动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足够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构建民主的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及时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六,养成勤于自查自省的习惯

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在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不断反思,自查自省,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课堂提问的公平,这比任何监督体系都来的更有效率。

第七,丰富回应策略

1.学生优先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才能可以促进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具有因材施教的可能,教师也可以发展实践性知识,提高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2.基于问题圈的问题形成策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弱生优先提问,以帮助弱生克服不敢提问和不愿意提问的情感障碍之后小组成员次在内提问通过生生互问互答后,再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全班教师引导开展组间互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