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共三项议程: 一、课题主持人陈燕介绍本月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研究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的关键内容,形成目标定位、评价方式、实施机制等;指向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的特点、意义的研究。如,多学科融合、同一主题但不同水平段、学习内容的梯度、 同一水平段的主题不同学生的身心、知识、认知等特点的差异性研究。研究中重点关注学生的真实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情境、真实生活、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等。 二、指向体育品德发展课堂评价关键内容的介绍: 具体分为: 一、体育精神: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等。 体育精神是一种体现时代需求,有内在思维意识形态和是外在表现相结合特征的高级产物。是体育品德养成的牵引动力,有历史性(随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认知也在改变)、传承性(优秀体育精神的传承)、结合性(学生内在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自信,外表上的精气神)。 教学中,要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体育道德: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相互尊重、自我规范。 体育道德是基于思想观念的行为规范和制约关系的行为准则,为体育品德养成奠定了“生活实践经验”。具有存在性(公平竞争)、社会性(自我规范和尊重对手)、目的性(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诚信自律)。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不能说教传授,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衡量是否达到。 三、体育品格: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充满自信、乐于助人、相互激励、安抚和鼓励同伴、爱护和帮助同学、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不骄傲自满、谦虚和友善。不气馁、保持乐观态度。 体育品格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通过与多方互动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正面向上的稳定特征或表现。具有可塑性(养成过程受到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主体性(主动承担任务、相互激励)、积极性(不骄傲自满、保持谦虚、友善的态度)。 教学中,体育品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在每一节的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有意识的通过教学组织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