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课题研究通讯

作者: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

观名师课例 促思辨提升——记陈子欣观摩王崧舟老师《墨梅》公开课活动

2025年6月18日,太仓市弇山小学课题主研人员陈子欣围绕微型课题“小学高段语文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编号:W2024051),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墨梅》公开课。此次观课以名师教学策略为范本,深度探索古诗词思辨性教学的优化路径,为课题研究注入新的思考。 

 名师课堂展风采 思辨策略巧渗透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以“故宫文物修复师修复《墨梅图》”的虚构情境切入,抛出核心问题:“修复师发现墨色不均,是否该按现代审美补色?”学生需结合“不要人夸好颜色”的诗意展开辩论,在古今审美冲突中激活思辨意识。这种将诗歌内涵转化为现实议题的导入方式,打破了传统背景讲解的局限,使学生主动代入角色,叩开诗歌精神内核的探究之门。 

在文本解读环节,王老师设计三层递进式问题链: 

基础层:“诗中梅花与现实梅花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聚焦“淡墨”意象的表面特征; 

关联层:“王冕为何以‘淡墨’画梅?这与他拒官的选择有何关联?”联结物象特征与诗人人格; 

批判层:“若王冕参与现代艺术辩论赛,会如何反驳‘墨梅缺乏色彩美感’?”将诗意迁移至当代价值语境。 

此外,针对学生表达零散的问题,王老师创新设计“三维表达框架”——“观点句+诗句佐证+现实联结”。如学生解读“只留清气满乾坤”时,能规范表述:“王冕追求的是不图虚名的品格(观点),诗中‘清气’体现这一点(佐证),就像疫情中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现实联结)”,使思辨表达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 

 深度观察细思考 智慧碰撞促提升 

观课过程中,陈子欣老师通过视频分析法逐帧记录教学细节,重点关注王老师如何通过情境、问题、表达支架激活学生思辨。她发现,情境化任务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40%,分层问题链让85%的学生能从“意象描述”进阶至“人格分析”,而结构化表达框架则使学生逻辑完整度从60%提升至88%。 

课后研讨中,陈子欣结合课题研究目标提出迁移思路:“王老师的‘矛盾冲突式情境’和‘阶梯问题链’极具借鉴价值,后续可将‘文物修复’情境改造为‘校园文化墙设计’,让古诗思辨与学生生活建立真实联结。”同时,她建议制作“思辨表达评分量表”,从“观点明确度”“现实关联度”等维度可视化评价标准,强化学生的逻辑意识。 

 总结反思启新程 课题研究再深化 

此次观摩王崧舟公开课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陈子欣表示,将整合名师策略形成《墨梅》思辨性教学改进方案,包含“三维情境任务单”“阶梯问题库”“表达评分量表”等物化成果,并撰写《从诗意解读到思辨建构》课例分析报告,梳理出5条可迁移的古诗词思辨教学策略。 

后续,课题组将以《竹石》《石灰吟》等咏物诗为载体,开展“思辨性问题链设计”专题研讨,重点探索如何通过名师策略构建“观察—关联—批判”的思维模型,推动小学高段语文古诗词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让思辨之花在课堂深度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