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焕新彩!弇山小学课题研究探索 “诗画融合” 新路径
—— 记四年级《山居秋暝》特色教学实践
2025 年 9 月 12日,太仓市弇山小学四年级教室里诗意盎然,一场以 “诗画融合” 为核心的《山居秋暝》古诗教学课正在开展。这堂课不仅是一次常规的语文教学,更是学校重点课题 “古诗词教学中‘诗画融合’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的重要实践环节,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观察,用创新方式破解古诗教学 “意境理解难” 的痛点,让传统文化课堂焕发新活力。
课堂现场:诗中有画,画中悟诗
9 月 12日上午第 3 节课,四年级2班的课堂上,陈逸玲教师并未采用传统 “逐句讲解” 的古诗教学模式,而是以 “诗画转化” 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王维笔下的山水世界。课堂伊始,伴着轻柔的古风音乐,教师通过范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 “空山新雨”“明月松间” 等诗句中的画面元素,初步构建诗中意境;进入精读环节,最具创新性的 “短视频脚本创作” 任务正式启动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诗句,设计镜头类型、画面元素及文字说明,将抽象诗句转化为具象的动态画面。
“我们想给‘清泉石上流’设计特写镜头,拍水滴从石头上滑落的样子,再用淡蓝色调表现雨后的清新!”“‘竹喧归浣女’可以用中景,先拍竹林晃动,再让浣女的笑声从画面外传来,突出‘以动衬静’!” 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不仅精准提取诗句中的景物,更主动思考画面色彩、镜头角度与诗歌情感的关联。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发现,85% 以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脚本创作,其中近半数小组能自主分析“动静结合”的表达手法,远超传统课堂的互动参与度。
课堂尾声的 “唱诗悟境” 环节更将氛围推向高潮,学生们伴着改编的旋律吟唱《山居秋暝》,在朗朗歌声中深化对 “王孙自可留” 中诗人闲适心境的理解。课后随机采访时,学生李同学兴奋地说:“以前学古诗总觉得‘看不懂’,今天画脚本、唱古诗,好像真的走进了诗里的山林,特别有意思!”
课题实践:聚焦痛点,探索创新
据课题主持人介绍,此次《山居秋暝》教学是课题 9 月研究的核心实践内容。此前,课题组在 6 月《鹿柴》教学中已尝试 “诗画结合” 策略,但发现单一的 “画图” 任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且对诗歌情感的挖掘不够深入。“我们希望通过‘诗画融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不仅理解诗句意思,更能体会古诗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课题主持人表示,为确保研究实效,课题组还设计了专门的课堂观察量表,从 “情境创设层次”“学生参与维度”“素养表现指标” 三个方面实时记录教学效果,课后同步开展学生访谈与作品分析,为后续策略优化收集实证资料。
此次实践也为课题研究明确了后续方向。课题组成员在课后研讨中指出,下一步将针对 “不同类型古诗的情境策略适配”“核心素养评估量化” 等问题深入探索,计划在 10 月《枫桥夜泊》教学中测试 “画面 + 情感关键词联想” 策略,进一步完善 “诗画融合” 教学范式,让古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