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5-09-12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高段语文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微型

立项编号

W2024051

出席对象

陈子欣

地点

太仓市弇山小学

时间

20259月12

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1. 情境策略与文本类型的适配性问题

2. 情境任务的分层适配性不足问题

3. 核心素养评估的精准性与可操作性问题

4. 拓展资源与核心文本的平衡问题

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课题组设计《“诗画融合” 情境课堂观察量表》,从情境创设层次学生参与维度素养表现指标三个一级维度、12 个二级指标展开量化与质性记录,如在《山居秋暝》精读环节,记录不同小组脚本创作中 “画面元素提取准确率”“动静手法分析频次” 等数据,实现对情境教学效果的直观追踪。

2.案例研究法:以《山居秋暝》教学为典型案例,完整收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作品课后访谈全链条资料,聚焦 “短视频脚本创作” 这一核心情境策略,分析其在破解意境理解难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具体作用,提炼可迁移的教学范式。








(一)研究过程梳理

1.前期筹备阶段

课题组召开启动会,明确9月研究重点:以《山居秋暝》为载体,测试 “递进式诗画情境” 的有效性;结合 6 月《墨梅》教学经验,调整情境设计 —— 将原有的 “单一画图” 升级为 “脚本创作 + 联图对应”,增加 “动态画面设计” 环节,贴合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设计配套工具:完成《课堂观察量表》《学生访谈提纲》《脚本创作任务单》(含“镜头类型”“画面元素”“文字说明” 三栏引导),确保研究过程可操作、可记录。

2.课堂实践阶段

开展《山居秋暝》教学观摩,课题组 3 名成员分别聚焦 “情境推进节奏”“学生分层参与”“素养目标达成” 三个视角记录,实时标注关键节点(如学生首次提出 “动静结合” 时的课堂反应、后进生参与脚本讨论的频次)。

课后即时收集资料:回收 28 份学生脚本作品,整理课堂录像(重点剪辑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唱诗环节” 片段),当天完成对 12 名学生的随机访谈,避免记忆偏差影响数据真实性。

3.分析研讨阶段

召开研讨会,结合观察数据与学生作品分析:发现大部分脚本能准确匹配诗句内容,但很少的脚本体现 “情感关联”(如通过 “暖色调” 表现诗人闲适心境),由此提出 “情境设计需增加‘情感 - 画面’联结引导” 的思考。

(二)关键思考节点

关于 “情境与文本的适配性”

教学中发现,“脚本创作” 对《山居秋暝》这类 “画面感强、层次清晰” 的古诗适配度高,但若遇到《送元二使安西》这类 “情感重于画面” 的送别诗,该策略是否适用?后续需测试 “诗画情境” 的适用边界,避免 “为情境而情境”。

关于 “后进生的参与度”

观察到 20% 的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 “只记录不发言”,分析原因:任务单中 “镜头类型”(如远景、特写)对基础薄弱学生有难度。思考:需设计 “分层任务支架”—— 基础版仅要求 “画出诗句中的景物”,提升版再要求 “设计镜头”,让不同学生都能 “跳一跳够得着”。

关于 “素养评估的精准性”

访谈中,学生多以 “有趣”“能看懂” 描述感受,缺乏对 “审美素养” 的具体表达,如 “我觉得这样画能体现诗的美”。思考:需优化评估方式,增加 “审美描述引导”如 你用什么方式让画面体现诗的意境?,让素养发展可感知、可衡量。






1.“递进式诗画情境” 能有效降低古诗理解难度,促进文本解码向意境重构转化

2.“具象化任务支架” 是连接 “诗” 与 “画” 的关键,能显著提升学生参与深度

3.“诗画融合” 情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多维度促进作用

4.情境创设需兼顾 “共性需求” 与 “个性差异”,且要平衡 “资源拓展” 与 “文本深耕”


物化成果

《山居秋暝》完整教学设计 1 份


(2025年9月)课题研究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