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过程梳理 1.前期筹备阶段 课题组召开启动会,明确9月研究重点:以《山居秋暝》为载体,测试 “递进式诗画情境” 的有效性;结合 6 月《墨梅》教学经验,调整情境设计 —— 将原有的 “单一画图” 升级为 “脚本创作 + 联图对应”,增加 “动态画面设计” 环节,贴合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设计配套工具:完成《课堂观察量表》《学生访谈提纲》《脚本创作任务单》(含“镜头类型”“画面元素”“文字说明” 三栏引导),确保研究过程可操作、可记录。 2.课堂实践阶段 开展《山居秋暝》教学观摩,课题组 3 名成员分别聚焦 “情境推进节奏”“学生分层参与”“素养目标达成” 三个视角记录,实时标注关键节点(如学生首次提出 “动静结合” 时的课堂反应、后进生参与脚本讨论的频次)。 课后即时收集资料:回收 28 份学生脚本作品,整理课堂录像(重点剪辑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唱诗环节” 片段),当天完成对 12 名学生的随机访谈,避免记忆偏差影响数据真实性。 3.分析研讨阶段 召开研讨会,结合观察数据与学生作品分析:发现大部分脚本能准确匹配诗句内容,但很少的脚本体现 “情感关联”(如通过 “暖色调” 表现诗人闲适心境),由此提出 “情境设计需增加‘情感 - 画面’联结引导” 的思考。 (二)关键思考节点 关于 “情境与文本的适配性” 教学中发现,“脚本创作” 对《山居秋暝》这类 “画面感强、层次清晰” 的古诗适配度高,但若遇到《送元二使安西》这类 “情感重于画面” 的送别诗,该策略是否适用?后续需测试 “诗画情境” 的适用边界,避免 “为情境而情境”。 关于 “后进生的参与度” 观察到 20% 的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 “只记录不发言”,分析原因:任务单中 “镜头类型”(如远景、特写)对基础薄弱学生有难度。思考:需设计 “分层任务支架”—— 基础版仅要求 “画出诗句中的景物”,提升版再要求 “设计镜头”,让不同学生都能 “跳一跳够得着”。 关于 “素养评估的精准性” 访谈中,学生多以 “有趣”“能看懂” 描述感受,缺乏对 “审美素养” 的具体表达,如 “我觉得这样画能体现诗的美”。思考:需优化评估方式,增加 “审美描述引导”,如 你用什么方式让画面体现诗的意境?,让素养发展可感知、可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