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农民作曲家史掌元于1959年根据陕西民歌(房天舍1957年创作民歌体小诗《南山坡上唱山歌》,后收录在《红旗歌谣》署名陕西商县民歌。)改编的歌曲,歌曲反映了建国十年农村的变化。六声羽调式,单段体结构,旋律流畅、自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对音乐元素与歌曲的关系的理解,感受北方民歌的特点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唱得幸福落满坡》能对北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能感受音乐中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幸福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愉快情绪。 3、技能目标:A、能唱好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切分音,并能用连贯、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B、能学会理解、分析某些音乐元素的改变给歌曲带来变化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能运用连贯、跳跃的方法,结合音乐变化,唱出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中农民幸福和赞美的心声。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学到的分析音乐元素变化对歌曲产生一定变化的方法,运用到对歌曲的创作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看影片介绍史掌元。 3、师生交流 (二)听《唱得幸福落满坡》 1、学习歌曲 2、师示范唱歌谱,请学生找找歌曲里用了几个音?分别是哪几个? 3、唱一唱第一二乐句,它们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这就是民歌创作中的另一种方法,起承转合。这四种都是我国民族音乐典型的创作方法。 5、切分音解决方法:岭上,坡上,突出“上”字,半拍+一拍+半拍。(此处还应及时提示岭上,坡上两个切分音的音高概念) 果树:长音,从节奏入手分析,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一拍半)+ (半拍)+ (两拍) 6、分析旋律线。 7、跟伴奏,生一三段,师第二段。 (三)处理歌曲 1、听原唱 2、民歌的典型特点之一:方言性。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首歌是陕西商县民歌,我国的陕西、山西都属于黄土高原一带。那里的人们,黄土的性格就是他们的性格,大山的性格就是他们的性格。所以唱时要很有韧性。 3、带着方言性和地域性唱歌曲。 4、师: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演唱,歌曲所表现的风格也不一样。请听下面两首歌曲,又是怎样的风格呢? (四)欣赏黑鸭子版本和梦之旅版本的音乐。 黑鸭子 快速 女生三重唱 伴唱后三个字 音乐轻松、现代感 梦之旅 中速 男女生三重唱 衬词:嘿罗 有现代感 (四)结束语 二、评课活动 黄静: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唱得幸福落满坡》的音乐中欣赏陕西农业收获季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一方面是让学生懂得农民的幸福是播种收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刘忆莲: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就像人的脉搏,一旦失去便没了生命。所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节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节奏教学的设计贯穿了整个课堂,一来是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二来是为了体现音乐课改《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有效性》主题。 孙歌:节奏方面的教学在整堂课中体现得比较多,在聆听时,要求孩子们不但要边聆听边思考,同时还要为歌曲默念节奏或通过肢体体现节奏。 倪芷涵:先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讨论,按照大家讨论的方式完成,老师再请完成得好的小组汇报练习结果,大家一起找出不足,再进行纠正。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情况非常好,只有切分节奏的小节,极少部分同学打得不是很准确,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最终得到了解决。 王钰汶:学唱歌曲环节,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聆听、模唱两种学唱法为主,让孩子们在熟悉旋律后加歌词演唱。严格遵循课程改革中循序渐进的新教学理念,真正地使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费晓峰:在整堂课中,教学思路很清晰,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自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