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设定: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要目标: 1.会认读“曾、蒙”等生字,会写“锋、昨”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 2.读句子,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感悟雷锋叔叔的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要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千人糕》主要目标: 1.认识“糕、特”等生字,会写“能、桌”等字。 2.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一匹出色的马》主要目标: 1.会读“郊、泛”等生字,会写“匹、妹”等字,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妹妹的变化,能说说妹妹有这样的变化的原因。 3.感受妹妹在游戏与想象中表现出的天真快乐,体验其童心世界。 二、素材选择: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1.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2.雷锋资料:雷锋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位道德楷模,他在工作和当兵期间因为做了无数件好事而被大家所熟知,后来他因公殉职,牺牲时只有22岁。在他牺牲后,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 《千人糕》 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格言或谚语: (1)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同心协力 (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3)人心齐,泰山移。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一匹出色的马》 含有“马”的词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千军万马、千马行空 三、主问题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1.我们去哪里寻找雷锋叔叔? 2.你觉得雷锋是个怎样的人? 《千人糕》 1.米糕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2.千人糕是怎样做的? 《一匹出色的马》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妹妹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活动组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一、感悟文本 1.自由读,思考: (1)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 ①雷锋叔叔到过那里? ②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全班交流: 板书:长长的小溪 抱着迷路的孩子 弯弯的小路 背着年迈的大娘 3.指导生字书写:“弯”“背”。观察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上下结构,上部分书写要扁写。“背”第六笔是竖而不是撇。 4.分小节学习诗歌,品悟雷锋精神。 (1)思考:儿歌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 (2)学习第一、二小节。 ①过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让我们先沿着长长的小溪去寻找吧! ②指生读第一诗节,以评导读,引导体会“寻找”时急切的心情,尝试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重点指导好第二个“你在哪里”,语气更为强烈。 ③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学生聆听教师是怎么有感情地朗读的。 ④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⑤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用按照下面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 ⑥指导生字书写“冒”“留”。“冒”上边“曰”要宽,下边的“目”要窄。 ⑦引导体会第一、二小节有问有答的特点并分组朗读。 (3)背诵第一、二诗节。(自由准备、个别配乐背诵、集体配乐背诵) (4)学习三、四小节。 ①观察与第一、二小节的相同之处。 ②引导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 预设: 有问有答,分组朗读,分小节指导朗读。 读句子,想画面,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 ③触摸雷锋的心灵:指名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 (5)学习第五小节。 ①过渡: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一起把第五节读一读。 ②思考:说一说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小伙伴”的提示“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 的雷锋”,想想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读懂表面意思:雷锋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爱心洒遍祖国各地。教师相机补充: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于是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日”。于是在我们身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活雷锋。使学生懂得这里的“雷锋叔叔”不是特指的,而是千千万万向雷锋学习的“活雷锋”。并拓展到上文的“雷锋叔叔”,也许不是真正的雷锋,也是那些活雷锋。从而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5.找身边的雷锋,练写诗句。 (1)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活雷锋,昨天他们曾在走廊上捡起纸屑,曾在校园里扶起摔到的同学,曾在小区里为他人指路,曾在马路上扶老人过十字路口等等。你能学学课文中的写法,也来为他们写几句诗,赞颂他们吗? 6.多种形式朗读,尝试背诵。 《千人糕》 品悟文本 1.指名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 (1)什么是千人糕?(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 (2)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比桌子还大?味道很特别吗?) 2. 比较句子,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1)猜一猜,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2)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3.学习6-9自然段。 (1)默读思考:千人糕是怎样做成的? (2)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出示句子:千人糕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①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 ②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③糖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先种出来; 熬制时需要工具和火…… ④米糕做好后,需要包装、送货、销售。 (3)省略号进行补白。 (4)指导朗读。 (5)句子排序:米糕是怎样做成的?将下列句子按顺序排一排。 ( )把大米磨成粉,加上糖做成米糕。 ( )工厂里的工人将米糕进行包装。 ( )农民种出稻米。 ( )放在商店里进行销售。 (6)借助插图,说一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做成的。 4.学习10-11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2)比较词语:平常——平平常常(平平常常比平常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照样子,写一写。 平常——平平常常 普通——( ) 平安——( ) 高兴——( )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4)练习说话。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示例: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的面前。 仿写: 一件( )的衣服,经过( ),才能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支( )的铅笔,( )。 《一匹出色的马》 细读第1—3自然段,积累词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你觉得春天的郊外美丽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体现春天的郊外美丽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文。 3.全班反馈交流。 4.品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1)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2)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3)学习积累短语。 ①将“碧绿碧绿”换成“碧绿”可以吗?将“葱葱绿绿”换成“葱绿”可以吗?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作用。 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的田野 ( )的河水 ③照样子,写一写。 碧绿碧绿 葱葱绿绿 ( )( ) (4)指导尝试有感情朗读。 (5)读句子,想画面。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交流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限时积累背诵。 (7)你在郊外游玩的时候还会看到怎样的美丽景色?仿照句子,练习说话。 例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仿写:路的一边是麦田,( )的,非常可爱,像( )。 (8)体会“异常、恋恋不舍”的意思。 三、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体会妹妹的变化。 1.小组指派代表,分角色朗读。 (1)指导朗读时应读出感情,妹妹的话要读出哀求、撒娇的语气,爸爸的话要读出鼓励的情感,妹妹的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愉快、得意的语气。 (2)互相评议,谁读得最好,评为“朗读之星”。 (3)小组开火车读。 2.体会妹妹的变化。 (1)出示句子: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想一想:此时妹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妹妹会求妈妈抱她? (2)出示句子: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 想一想: ①此时妹妹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蹦蹦跳跳、笑着说) ②为什么妹妹会从“求”到“高兴”?(因为妹妹得到了一匹出色的马) ③妹妹的“马”是从哪里来的?这匹马是一匹怎样的马?(爸爸在一株柳树下拾到的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④为什么爸爸会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觉得这匹马怎么样? (3)从妹妹的变化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妹妹会有这样的变化?(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五、课堂检测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说一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暖——( ) 四处——( ) 寻觅——( ) 沿着——( ) 足迹——( ) 晶莹——( ) 《千人糕》 1.给下列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特别(tè dè) 米糕(gāo gaō) 甘蔗(zè zhè) 打算(suàn shuàn) 销售(xāo xiāo)应该(yīng yìng) 2.给“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de dì dí 的确( ) 爸爸的话( ) 目的地( ) 《一匹出色的马》 1.收集描写色彩的AABB式和ABAB式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自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