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备课组活动(五)

作者: 时间:2024-10-15 点击数:

弇山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备课组 三数学                    备课组长  杨诚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缺席姓名

主讲人

2024.10.14

教学研讨室2

5

5

杨诚

研讨重点(目标设定、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活动组织、课堂检测

杨:说内容《千克和克》

研讨内容:教材第二单元(28-35)《千克和克》

学情分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曾经借助支架比较两个物体谁重谁轻,初步感受了“物体的重”。

杨:课时内容分析

(一) 联系生活实例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曾经借助支架比较两个物体谁重谁轻,初步感受了“物体的重”。本单元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1用图片呈现出两袋形状与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这两袋食品中,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称一称。例题呈现用盘秤称食品的图画,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面。

实施这个教学环节,应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秤是计量物体有多重的工具,人们经常用秤称物重”;二是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需要计量单位,千克是表示物重的一个单位”。

(二) 设计多项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初步形成千克的观念

日常生活中使用千克作单位计量物重的机会很多,要求人们具有1千克有多重的经验。因此,教材在教学千克时,着力让学生感知1千克,初步形成千克的观念。

1. 结合用盘秤称物重,让学生知道“千克”。

1呈现用盘秤称食品有多重的图片。左边的盘秤上没有摆物体,秤面的指针指着刻度“0”;右边同样的盘秤上放了一袋红枣,秤面的指针指着刻度“1”。教材要求学生先看左边的秤,了解盘秤的面上有指针、刻度和数字,明白秤盘里没有放物体,秤面的指针指向刻度“0”。再看右边的秤,感受秤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知道这个盘秤使用的单位是“千克”,秤面的指针指着“1”,表示物体重1千克,体会指针指着“2”,表示物体重2千克……看出放在盘秤上的那一袋红枣重1千克。

2. 用秤称,用手掂或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教学千克,不仅要学生知道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它,初步建立比较清晰的1千克的观念。

形成观念一般都从感知开始,通过肢体和感觉器官接受有关对象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加工,在头脑里留下有关对象的“印记”,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象或概念。

建立初步的1千克观念,需要反复感知1千克是多重。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丰富了、清楚了,关于千克的观念就形成了。教材指导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称一称,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称出1千克苹果、橘子、番茄、萝卜等水果或蔬菜,数数各有几个。学生亲自动手称出重1千克的物体,用手掂、拎1千克重的物体,数出1千克有几个物体……获得了关于1千克的感性认识。经过多次这样的操作,感知就会转化成个体的经验,这就形成了1千克的观念。

3. 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千克。

是常见的量,日常生活中到处能看到物体有多重的信息。在学生眼前再现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体验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常用单位,丰富对千克的感性认识。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里,看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净含量1kg”“净含量5kg”,看电梯“载重1000kg”标牌、液压车“2000kg”的标注,看电子秤上的1个冬瓜重8千克、1个南瓜重7千克、1个西瓜重约4千克。学生看到这些表示物重的数据,会联系相关的情境或物体,体会这些数量各有多重,通过这些数量的现实意义,获得对千克的感知。

(三) 联系身边的小物体认识克,体验1克有多重

“克”是比较小的质量单位,1克是相当轻的物重。学生认识克,形成1克的观念会比较困难。为此,教材作出下面一些安排。

1. 在称物重的情境里引出“克”。

2用盘秤称一袋食品有多重,它不满1千克。观察它的包装袋,袋上标注着“净含量135克”。这些现象让学生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克”是比“千克”小的单位。

2. 称硬币、称黄豆、称身边较小的物品,体验1克和几克。

学生联系熟悉的物品,感受这些物品的重大约是多少克,容易获得关于克的体验。教材列举多种常见的物品,分别称出它们大约重多少克。让学生经过大量的体验,初步形成关于克的概念。

2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出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学生虽然很熟悉这些硬币,但几乎从没有想过它们有多重。通过称和掂,能体会它们确实不一样重,1克或几克都很轻。这些硬币及其实际轻重,保留在记忆中,就是关于克和1克的初步观念。

例题还要求学生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几粒。推算1克黄豆会有几粒,用手掂掂1克是多重。安排这些活动,也是让学生体验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感知1克有多重。

“试一试”安排学生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称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用手掂一掂,感受这些物品有多重。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继续安排学生体验克。第1题,看图说出各个包装袋上标注的净含量,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要用克计量有多重,感受“克”的使用很广泛。第2题说出电子秤上的1个橙子重多少克、1个哈密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克作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第3题用手分别掂一掂1个橡皮筋、1块橡皮、1片木花,估计它们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从而知道还有比1克轻的物品,对1克的体会也就更加丰富、更加清楚。

总之,关于千克和克的概念,不仅是听到的,更是体验到的。教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体验1千克或几千克、1克或几克的活动机会,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专心体验”,静心感知掂、拎的物重,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四) 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出千克与克的进率

3教学千克和克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他们在称物重时,发现进率。

1. 得出进率的过程主要是三步活动。

步根据已知的一袋盐重500克,算出2袋这样的盐重1000克;第二步在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这两袋盐的重,看出这些盐重1千克;第三步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出1千克=1000克。

2. 利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千克与克的简单换算。

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第4题,要进行千克与克的简单换算。如,2千克=()克、9000克=()千克等。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可以联系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是2000克;9000克里面有9个1000克,是9千克。由于学生还不会进行1000乘几的乘法和除数是1000的除法,所以现在还不能通过乘法和除法计算来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五) 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计量物重的经验

“想想做做”和练习五里,编排了一些计算或测量物重的实际问题。如,已知一个小面包重70克,一个大面包重190克,求4个这样的小面包和1个大面包一共重多少克。又如,每袋奶糖重100克,求几袋这样的奶糖重1千克。从现在起,教材里将出现有关物品质量的实际问题了。

3的“想想做做”第6题,用图画呈现了称一杯水有多重的情境。左边盘秤上放1只空杯子,秤面指针显示200克,是这只杯子的质量(重200克);右边盘秤上仍然是这只杯子,杯子里盛了许多水,秤面指针显示350克,这是杯子和水的质量之和(一共重350克)。通过350-200=150(杯子与水的质量,减去杯子的质量)算出了杯子里的水的质量。这道题表示出人们计量液体质量常用的方法。学生解答这题,能够获得一个生活经验。

练习五第6题用图画给出4个同样的杯子:1号杯是空杯,重240克;2号杯里盛了大约四分之一杯饮料,重300克;3号杯里盛大约半杯同样的饮料;4号杯里盛满同样的饮料。要求先算出2号杯里有多少克饮料(300-240=60),再估计3号杯、4号杯里各有多少克饮料(60×2=120,120×2=240)。这道题涉及的计算或估计饮料的质量,也是生活中常常会使用的方法。

 

解决策略

 

薛: 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例1认识千克,体验1千克有多重,用盘秤称整千克重的物体;例2认识克,感受1克很轻,用小型电子秤不满1千克的物体;例3千克与克的进率,简单的千克数与克数的换算。教材十分重视有关质量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而且要求他们具有1千克和1克的初步观念,能用秤计量物体有多重。

补充及建议

 

叶:1.多让学生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

2.课堂注重体验的活动化,注重学生的亲历感知。

3.教具准备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