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备课组活动(十五)

作者: 时间:2024-12-24 点击数:

弇山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备课组 三数学                    备课组长  杨诚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缺席姓名

主讲人

2024.12.23

教学研讨室2

5

5

杨诚

研讨重点(目标设定、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活动组织、课堂检测

研讨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87-95) 杨:

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一次飞跃。整数是单位1 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平均分,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条件下产生的,儿童生活里缺少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相比差异很大,在理解上,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分数时1的分数大小;在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数大小的比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1认识几分之一,先以实物模型呈现,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的认识,并以此类推,认识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正方形,认识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安排两组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活动。第一组借组实物模型,第二组借组面积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比较,初步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体会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明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同时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在“做一做”中出现了数线模型,比面积模型更抽象,将它们上下排列易于比较它们的长短,从而对应分数的大小。

例3、4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给出两组同分母的分数,在涂一涂、比一比活动中,感悟比较的方法。第一组,已经突出结果,降低了难度,有助于学生直观比较。第二组需要学生根据分数涂色,再比较大小,尤其在圆中涂出三上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2),既让学生初步体会当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同时,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加深对几分之几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做准备。

5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算式,通过用圆形纸片直观表示,利用分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解决策略

狄: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补充及建议

 

夏: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 。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