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设定 如何兼顾基础概念巩固与高阶思维培养? 如何对接核心素养(数感、推理意识)? 分层目标设计: 基础目标:熟练判断因数/倍数,掌握2/3/5倍数特征、质数合数区分。 提升目标:灵活运用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2. 素材选择 如何选择贴近生活且能激发探究兴趣的素材?如何体现跨学科融合? 生活化+游戏化素材: 生活素材:用“班级学号”“日历日期”分析因数倍数关系。 跨学科链接:结合科学课“细胞分裂次数”(指数增长)理解倍数概念。 3. 问题设计 如何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 如何避免机械训练,提升思维深度? 梯度问题设计: 基础层:24的因数有哪些?50以内6的倍数有哪些? 开放层: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为什么? 挑战层:两个质数的和是20,积是91,这两个数是什么? 4. 活动组织 如何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 如何让复习课避免枯燥,提升参与感? 任务驱动活动: “因数密码锁”游戏:设定密码为某数的最大公因数,小组合作破解。 “质数猎人”竞赛:在百数表中圈出质数,用时短且正确率高的小组胜出。 5. 课堂检测 如何设计分层检测题? 如何快速诊断学生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