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课题课《杨柳青》

作者: 时间:2023-04-27 点击数:

 

  上课课题:《杨柳青》

执教者:弇山小学,倪芷涵;上课时间: 2023425日;上课班级:弇山小学四(7)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建设机制的研究》太仓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9月;编号L2022053;主持人:黄静;单位太仓市弇山小学;张冬冬;单位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2. 核心概念界定:

1)小学合唱社团

以小学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多声部的集体性的歌唱艺术团队,本课题的研究,指向的合唱团分为班级合唱团、校级合唱团、校外合唱团。

2)校内外一体化

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班级合唱团,学校合唱团,校外合唱团,通过合唱联盟的机制,形成了在同一体系下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独创的合唱联盟实体,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更高的专业的音乐技能水平的提升,形成童声合唱生态圈。

3)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建设机制的研究

本课题将围绕小学合唱社团开展校内外一体化建设机制研究,形成相关的制度、管理、教学、评价等要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践,能够有效运用在合唱团建设中,打通校内外联动,实现小学合唱社团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有效提升校内外合唱团的整体水平。

3.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组建良好的班级和校级合唱团。

2.输入校外合唱教育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合唱教育平台,加大合唱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普及合唱艺术。

3.有效运用校内外一体化机制建设,以合唱社团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机制模板,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社团教学提供优秀案例。

4.研究主要内容:

1. 学校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建设机制的相关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整理和总结关于学校内合唱团建设及校外合唱团互动建设的相关研究。

2.小学合唱团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师生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班级合唱团和校级合唱团的活动现状及需求,对小学生音乐教学情况整体把握,分析当前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机制建设涉及到的相关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研究中加以避免和改进。

3.小学合唱团校内外一体化的规划研究

(1)有效运用校内外一体化机制建设,以合唱社团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一体化机制模板,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社团教学提供优秀案例。

(2)建立学校合唱团制度标准,规范合唱团活动时间及合唱团成员行为规范标准,以规范的制度保障社团建设,通过引入校外合唱团的相关活动督促合唱团发展。

(3)和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研究、交流并举办相关合唱类的活动和培训项目,组建强大的师资力量,将指导老师的奖励考核与社团挂钩

(4)通过班级、校级合唱团的训练提升,并在训练过程中加入学校的评价体系,在保障学校合唱团的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向校外合唱团输送优秀学员。

(5)为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学校、单位应提供相应保障机制。

4.开发校内外一体化小学合唱社团的内容与资源研究

1)组建强大师资力量为了使合唱团可以长期发展,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专业度,增长自身合唱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2)提升音乐教学意识,丰富教学方式。首先学校需要意识到音乐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日常教学活动与校级合唱团活动结合,将音乐教材与合唱活动结合,丰富音乐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合唱团。基于此,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下的小学合唱社团活动时才能使有效发挥教学效果。

3)鼓励深挖教材内容,改编合唱音乐。以音乐教材出发,或是采取教师将音乐课程中的歌曲进行改编,通过改编成为适合集体合唱的音乐曲目,由学生进行合唱,并由老师筛选出改编最成功的歌曲作为后期比赛的选用曲目。

4)设计多元化校级合唱音乐活动形式,开展班级红歌比赛、年级合唱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鼓励合唱活动中增加舞蹈元素,创新合唱形式,丰富合唱内容。

5)建立学校合唱团制度标准,规范合唱团活动时间及合唱团成员行为规范标准,以规范的制度保障社团建设,通过引入教研活动督促合唱团发展。

5.对于小学合唱社团校内外联动的有效策略的研究(结构图)

 

 

 

 

 

 

 

 

 

 

 

 

 

 

 

 

 

1)通过音乐课教学中的班级合唱及学校组织的各项音乐文化活动筛选出再合唱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这部分学生向市级输送,为后期参加市级合唱活动提供优秀人才。

2)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交流,再交流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升学校音乐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合唱专业指导能力。

3)通过筛选音乐课堂教学中优秀音乐歌曲改编,同时收集课外适合小学合唱团演唱去曲目,汇总形成小学合唱团校本教材。同时将合唱专业知识融入教材中,让合唱教材成为真正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专业知识的工具书。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班级合唱团的能力提升

2. 需解决的问题:

1)日常教学活动与班级合唱团的结合。

2)以音乐教材出发,把经典民歌引入合唱教学中,对班级合唱的训练进行提升。

3. 本节课设计意图:

本首歌曲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活泼风趣,曲调变化比较自由,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比较跳跃,具有较浓的地方特点。歌曲曲调为五声宫调式,衬词在曲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形成乐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声势律动与合唱编排中,男女生不同的嗓音特点使歌曲更为朗朗上口、富有意趣。

4. 理论、理念说明:

“柯达伊”教学理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作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人声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工具,无论使幼儿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唱歌学习音乐。合唱是集体演唱的一种形式,因此通过合唱社团可以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

5. 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教学过程

(一)扩宽认识,律动感受

1.谈话导入

师:欢迎大家来到们魅力民歌的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来认识一位我们中国的女高音歌唱家。(出示图片)

教师介绍宋祖英。

2.播放宋祖英演唱视频湖北民歌《龙船调》,提问:这首歌曲在唱法和唱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请大家随着音乐律动,听到不能直接理解的歌词时,把它记下来。

生:歌曲是用方言演唱的......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湖北地道的方言唱法。

教师总结:方言演唱是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一。

3.师:我们身处江苏太仓,有谁能用太仓话说两句吗?

师生用太仓话互相问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也是一首由地道的方言演唱的歌曲,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揭题。

设计意图从方言部分导入,让学生一下子对这种“另类”的语言产生好奇心,同时与生活将结合,通过大家熟悉的太仓方言引入江苏扬州方言,使学生在稍后的聆听中能充分调动情绪,认真地找寻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同时对“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一:方言”这一知识点牢牢把握。

(二)细细聆听,感悟民歌

1.新歌听赏

1)感受聆听,情绪是怎样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播放歌曲杨柳青)

生:欢快活泼、诙谐,表达了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后愉快的心情。  

歌词中出现了很多衬词(学生若说不出,则由老师问:歌中有许多歌词是在括号里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引导:烘托气氛、使乐曲变得欢快活泼、更加表现出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

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

师:说得真好。《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为有了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总结: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二:衬词烘托

设计意图在正式学唱前进行充分的听赏活动,逐渐提升学生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从而弱化稍后的学习难度。通过倾听和比较,不仅让学生认识“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一:衬词”这一知识点,而且通过教师的范唱与强调,学生在稍后的歌曲学唱中会提高对陈词的关注,从而咬准字词。

(三)学唱歌曲,情感把握

分段学习歌曲。

师:按照有意义的歌词居多和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居多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1 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歌谱(让学生聆听有哪些字的唱法跟我们平常演唱特别不一样的)

生:晨cen sui huo me

师指导正确演唱发音:扬州方言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没有"ZHCHSH",都变成"ZCS"了。

教师教学生学用扬州方言读一读歌词。

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学唱歌谱,通过歌谱演唱解决歌词的一字多音这一难点,由分句到和句。

教师带领学生加入歌词,师:应该用怎样的声音?

情景描述:露水在麦苗上抖动的情景。仿佛杨柳叶子在轻轻地跃动。 师:风儿吹过来,一颗小露珠在叶子顶上滴落下来,轻轻落在了地上。

学生体会到轻快、跳跃的情绪后演唱第一部分。

2 学习第二部分

1. 师:我们来看看歌谱。歌谱中红色框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每乐句结尾都是11 1

师:老师来唱谱,请你在11 1”处加上拍手动作,老师打圆舞板。(清唱)

学生在加入拍手打拍时要注意力度是p,衬词部分不比歌词部分强。

师:和老师合作,111”的地方请你来唱一唱。(弹琴唱)

2.师:请你来唱唱老师唱的部分,老师唱一句跟一句。

师:前面2个乐句有点长,咱们先两小节学起, 老师弹奏歌谱,放慢速度,学2次,和老师一起连起来唱一唱。

3. 难点处理。

附点节奏,师:听你们唱的和老师唱的一样吗?老师把哪个音唱的比较突出?为什么?因为这个节奏型是附点八分音符。

4.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唱歌谱,老师唱红色部分,你学生唱黄色部分。

5.师:我们把整首歌曲的歌谱都学会了,大家来找一找,这些音符里没有出现哪些音?

学生找到传统民歌特点之三:民族五声调式  do re mi sol la

设计意图先唱谱后加词,学生对于歌谱理解较为深刻后,不需要教师特意带唱,就能自己加入歌词,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标。另外,通过歌谱学唱,学生对于do re mi sol la的记忆较为深刻,理解“传统民歌特点之三:民族五声调式”的知识点也较为容易。

6.加入歌词演唱,纠正方言发音:石se  哥哥guoguo

7.加入歌词完整演唱第二段(欢快活泼)

8.最后一句旋律教唱:用手画旋律线,体会杨柳叶子飘落的情景,一字多音处先唱谱再加词(板书旋律带学生画旋律线)

3 学唱反复后的第二段。

复习歌曲的第一部分,跟钢琴演唱第一段歌词,出示第二段歌词,学生自学,难点处拎出来单练,完整跟唱。

1.师:共字马上接唱啊字,啊要唱2个音,1 5 ,咱们来画一画,好像风吹动柳树的枝头,一根上摆,一根下垂,教学生把第一乐句多唱几次。先清唱,再跟琴唱。

难点:附点节奏。师:听一听,哪个字要强调一点?

2.第二段的第一部分学习后连唱第二部分歌词,注意要唱出欢快跳跃的音调。

4 完整演唱,情感深入。

师:我们江苏的一弯小河,一片柳树,无不透露出我们江苏细腻而秀丽的特色,我们江苏的歌曲也一样,非常清丽婉转,和老师一起来赛一赛,听听谁的歌声最有江苏民歌的韵味。

师:完整演唱了江苏民歌《杨柳青》,大家觉得与课堂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听的湖北民歌《龙船调》相比,情绪特点一样吗?

听山西版的《杨柳青》。

师:老师又带来一首,同样的歌曲名也叫《杨柳青》,听这首歌曲曲调和我们学过的一样吗? 生:曲调不一样。 师:曲调不一样了,风格也不同了,这首歌你感觉还是在细腻柔美的江苏吗?我们好像到了什么地方? 出示黄土高坡。

师:这是黄土高坡的民歌风格:歌声音调高亢,节奏自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民歌味道也不同,

与学生交流探讨总结:传统民歌特点之四——地域性强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学生能够用优美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感悟歌曲情感特点的同时,通过对比发现“传统民歌特点之四——地域性强”这一知识点。

(四)拓展律动,合唱体验

1. 拓展欣赏无伴奏合唱《杨柳叶子青》

师:老师又带来另一个版本的民歌歌名是《杨柳叶子青》,听一听和我们今天学过的歌曲曲调一样吗?有没有乐器伴奏?除了唱歌,加入了什么声音?

生:曲调一样。没有乐器伴奏是无伴奏合唱。除了唱歌加入了拍手声。

师:我们也来试试。

2.教师出示声势律动与合唱结合的改编版《杨柳青》学生分别体验拍手、拍腿与两者结合,分小组、男女生配合完成歌曲。

3.加入合唱部分,学生一组使用圆舞板、响铃,一组使用声势律动,配合合唱共同完成歌曲。

设计意图从民歌拓展到合唱部分,将民歌带入合唱,调动学生深度探索学习歌曲的热情,加入的声势律动与合唱考验着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提升自我,获得学习的延展。

(五)回归主题,小结结课

1.总结民歌的四个特点。

2.师:让我们再次回到柔美的扬州,在细腻婉转的江苏民歌播放扬州民歌《拨根芦柴花》中和老师告别吧。

四、研究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歌曲的各音乐要素,但对声势律动、合唱配合等活动还较为生疏无序。本课的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课中,我发觉轻声教学的合唱效果、声音感觉较为和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学生难以习惯自己的声音被掩盖,从而引起逐渐加大声音,在大声演唱的时候,声音不仅不和谐,而且缺乏互相聆听,导致配合并不融洽,始终不能达到统一。针对这些不足,我进行如下思考,试找出解决方法:

1.音乐素质在合唱教学中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合唱中,让学生把音唱准是最基本的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需要多展开音准与读谱的训练,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步训练学生肢体律动的协调感和对音准音高的熟悉度。循序渐进的训练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果一昧地停留在教师教唱学生学唱的阶段,则无法达到学生自我学习音乐的层次。

2. “客观的耳朵”保证合唱的和谐

合唱是整体的合作,“各唱各的”很难达到合唱的和谐,只有相互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合唱不仅需要在“声部内”和谐,也需要在“声部间”和谐,和声的呈现是由整体的声音集合而成,因此并不取决于一个或几个突出的、优美的音色,而是要求个体的声音有共同的指向性,不过分强调突出自我,最佳呈现方式是近似一个声音。学生在学习合唱时,很容易急于表现自我,从而随着他人的歌声逐渐增强自己的音量,从而使歌声听感突兀,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声音,使声部映衬得当,二声部相互交映,不使一个声部被另一个声部的声音淹没、也不使部分学生的声音过分突出,才能凸显合唱的和谐。此外,气息作为声音的动力与载体,需要达到“换气缓,不同时换气”,使得歌曲始终有声音作为支撑,不存在明显的缺口,这样才能保证曲目的顺利演唱。

3. 需训练学生顺应指挥

指挥具有声音的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这是声音和谐的关键因素。合唱很大程度上依靠指挥的指引,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适当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反应速度,尤其是关注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于指挥,在合唱中能否完全按照指挥要求歌唱,不为表现自我而是融入集体。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歌谱的掌握已经较为娴熟,在加入合唱时,要注意添加作品信息,在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声部。声音的和谐也体现在学生能否准确演绎作品意图,《杨柳青》一课柔美而富有江苏特色,歌曲活泼却不泼辣,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方能呈现。在准确演唱的基础上恰当地投入情感,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声音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