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活动一】感受线段的“直”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中的朋友,请你们拿出信封打开看看(一根毛线),请像老师这样随意地放在桌上(拎着这根毛线轻轻地放在展台投影上)。 仔细观察,毛线是什么形状的?(弯的)你能想办法把它变直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展示 追问:仔细观察,刚才这样是直的,那这样呢?这样呢?(老师变化双手的方向:竖着、横着、斜着)哦!无论怎样改变方向,都还是我们刚才拉直的这根毛线, 总结: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作线段。 同桌两人,一人拉直毛线,另一人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设计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辨析不管线段的位置是水平的、竖直的,还是斜着的,也不管线段的长短和粗细,只要它是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就都是线段,从而建立了线段的概念。) 【活动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老师想把你手中的这条线段请到黑板上来,谁愿意? 用2个磁铁将线段固定在黑板上,指出这2个磁铁的位置就是两手捏住的这两端的点,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我们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端点,也可以在两端画两条短短的小竖线来表示。 说一说:让学生对照实物线段说出:一个端点、两个端点,中间是直直的。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直线是线段。 现在咱们和线段交上了朋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描述,学生想象) (设计说明:通过两手捏住的部分让学生认识端点,并且逐步抽象出线段的图形,形象直观。再通过简单的回顾,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教授完本节课的重点后,立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及时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有形的:在实际物体上找线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边,摸一摸,什么感觉?(直直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儿?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比如说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小尺,找一找,小尺上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呢? 追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作线段?(直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看不到,但是两个端点是存在的)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只要物体的边怎么样就能看成是线段吗?(只要物体的边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都可以看成线段) 无形的:在具体情境中找线段。 掉落的橡皮、水龙头的水滴 (设计说明: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尺上找线段,摸一摸、说一说,感受到线段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再拓展到身边的物体中,摸得实在,找得具体。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四】动手操作,深度感知折线段 1.折一折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纸折一折,出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线段)。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老师把它描出来,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谁能指一指?因为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到达了纸的边上,不好画出来,但还是存在的。 2.比一比 这是他们俩折出来的线段,它们是一样长的吗?你还能折出比老师的更短的线段吗? 引导说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移一移 把黑板上固定在两个磁铁之间的毛线抽掉,只留下两个小磁铁。 把这两个小磁铁想象成线段的两个端点,师生共同比划并指一指线段的端点。移动其中一个小磁铁的位置,怎样能让这条线段变得长一点呢?指名上黑板改变磁铁的位置,使线段变短。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线段既可以折出来,还可以将折出的线段比一比,从而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由浅入深。) 3.画线段 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你桌面上的其他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另一张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怎么画,它们都有两个端点和一条直直的线。 教师示范画线段。 (设计说明: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活动五】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想想做做1-5题。 (设计说明:从连接两点到连接三点、四点,每一次的难度都有提升,这样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活动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一、依托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实施教学与评价的依据,教学与目标一致,体现为教学始终紧扣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即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思考起点,钻研课程标准,依据课标明确每个学期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明确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关于线段的教学,数学新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结合实例认识线段;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绝不能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同时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核心素养的提高,线段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因此,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通过解读数学新课标,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确定本节课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长短的,能从具体情境或实际物体中找到线段; (2)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3)经历在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中辨认线段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索规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二、紧扣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方案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评价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是教学结束后的简单检测,而应在教学活动前就设计好,以便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围绕前面已经确定的学习目标,确定评价方案。 三、发挥评价功能,助推课堂增效 预先设计好评价方案,无疑会增强教师的评价意识,教师心中有评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便会有意识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获知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主动地判断学生 “学会了什么”,把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并对教学及时判断、反馈、促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进阶的助推器,更好地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助推课堂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