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通讯

作者: 时间:2025-05-24 点击数:

以课为镜:在实践中检验寓言阅读策略成效

——记小学中段寓言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研究5月课题活动

2025 年5月,太仓市弇山小学孙文蔚老师执教《伊索寓言》阅读交流分享课,以课堂为 “试验田”,检验前期理论优化后的 “情境导入 - 任务驱动 - 实践迁移” 策略效果,校内教研组成员全程参与观摩与数据采集。

一、情境激趣:让寓言 “活” 起来

课堂以 AR 技术营造沉浸式阅读场景为亮点。当《龟兔赛跑》的森林赛道、《狐狸和葡萄》的果园画面通过投影动态呈现时,学生立刻被吸引:“兔子的表情好着急!”“狐狸跺脚的样子像我弟弟耍赖皮!” 通过 “角色表情猜猜乐” 互动,学生不仅复述了故事细节,还主动推测角色心理,激活了对整本书的阅读记忆。教研组成员观察到,平时阅读速度较慢的张同学也积极举手,用 “狐狸可能在想‘葡萄肯定很酸,我才不想吃呢’” 回应问题,展现出对寓言情感的细腻捕捉。

二、任务驱动:让思考 “深” 下去

“道德践行卡” 成为课堂的核心工具。孙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过程中记录的 “道理 - 行动” 案例,三年级学生李雨桐分享:“我用‘乌鸦喝水’的道理,把大石子放进堵住的洗手池,水流就通了!” 这一真实经历引发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列举 “用‘狼来了’提醒自己不说谎”“学‘蚂蚁搬西瓜’和同学合作完成黑板报” 等事例。随机翻阅记录卡发现,多数学生能结合 3-5 个寓言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其中王浩宇同学在《北风与太阳》旁画了 “自己帮爷爷拿拐杖” 的简笔画,配文 “温和的态度更让人喜欢”,展现出从文本到生活的深度迁移。

三、迁移应用:让素养 “显” 出来

“寓言道理我来用” 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 “如果遇到______情况,我会______,因为______” 句式创作生活指南。小组展示中,有的学生说:“如果同学嘲笑我的新书包,我会像‘狐狸和葡萄’里的狐狸一样告诉自己‘实用最重要’,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的提出:“如果比赛输了,我会学乌龟‘坚持到底’,因为努力比输赢更重要”。值得关注的是,陈可欣同学大胆质疑:“龟兔赛跑中,兔子如果不睡觉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输,比如遇到河流,所以成功需要实力和运气”,这样的批判性思考赢得掌声,也为后续策略优化提供了方向 —— 需在教学中增设 “多元视角讨论” 环节,鼓励更多元的思维碰撞。

“每一次课堂实践都是课题的‘生长点’。” 孙文蔚老师表示,本次课题课不仅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更通过真实的学生反馈明晰了改进路径。下月将围绕 “批判性思维培养” 和 “工具迭代优化” 展开深入研究,让寓言阅读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