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准备 依据《墨梅》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结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要求,设计教学流程。准备王冕生平视频、王羲之典故资料、梅花图片等教学资源,同时预设课堂问题,如 “王冕为何在众多梅花形态中独爱淡墨梅?”“乾隆皇帝对《墨梅》的赞赏与我们的理解有何异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内涵。 思考: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兴趣,但预设问题能否有效引发学生思辨,教学环节是否能自然融入思辨性引导,还需在课堂实践中检验,需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 (二)课堂教学实践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卜算子・咏梅》,引出王冕的《墨梅》,播放王冕视频,引导学生从诗人经历初步感知其品格。展示《墨梅》图及乾隆题诗,以 “成为小小讲解员” 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诗歌朗读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王冕和《墨梅》图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未能主动关联诗人经历与诗歌创作意图。 思考:导入环节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后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导入内容中主动思考诗歌创作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为思辨性阅读奠定基础。 课堂新授 - 任务一:初识诗词:在诗歌朗读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划分节奏读、听范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熟悉诗歌,但对于节奏划分的原理与诗歌韵律的理解仅停留在模仿层面,缺乏自主思考。 思考:朗读训练是基础,但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节奏划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思辨能力,使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任务二:渐入诗境: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后,全班交流。在探讨梅花颜色、对比生活中梅花与诗中梅花时,学生能积极发言,感知到诗中梅花素洁、淡雅的特点。在讲解 “洗砚池” 典故及王冕借用原因时,学生通过对比资料,理解了王冕与王羲之的相似之处。但在分析王冕为何偏爱画墨梅时,学生的回答多基于表面特征,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思考:此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教师提问的深度和引导方式可进一步优化,可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如 “如果王冕生活在现代,他还会坚持画墨梅吗?”,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深入思考诗歌象征意义。 任务三:品析诗人:在解读诗歌后两句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为何王冕独赞梅花清香”,联系以往学过的梅花古诗,学生逐渐领悟梅花的高洁精神。在结合资料分析王冕人物形象时,学生能归纳出王冕淡泊名利、品性高洁的特点,但在表达自己对诗人品格的理解时,部分学生语言表述较为零散,逻辑不够清晰。最后让学生画梅写诗,将诗画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但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精准体现诗歌内涵。 思考:在学生表达观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逻辑梳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提升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同时,在诗画创作环节,可增加小组讨论分享,让学生相互启发,完善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 (三)课后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作品分析发现,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认识了生字,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了诗歌大意与托物言志手法。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学生虽有一定思考,但深度和广度不足,表达时逻辑与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究与批判性思维。 思考: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比例;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通过范例分析、小组互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落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