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5-05-22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高段语文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微型

立项编号

W2024051

出席对象

陈子欣

地点

太仓市弇山小学

时间

2025522

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1.重知识轻思维:学生对《墨梅》的学习多停留在字词翻译、诗意背诵层面,缺乏对诗歌背后诗人情感、托物言志手法以及诗歌现实意义的深入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思辨性引导不足:教学设计中,导入、新授等环节虽能带领学生学习诗歌内容,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表达方面存在欠缺,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诗歌解读与表达。

3.学生表达与诗歌内涵脱节:学生在理解《墨梅》后,难以将诗歌中蕴含的高洁品格与自身生活实际、价值观相联系,在口头与书面表达时,无法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未能实现知识向素养的有效转化。

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在《墨梅》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导入、课堂新授、作业布置等)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表现,记录学生的思维动态与表达情况,分析教学策略对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影响。

2.课后访谈法:选取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感受,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诗歌理解与表达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获取学生的真实反馈。

 

 

 

 

 

 

(一)课前准备

依据《墨梅》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结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要求,设计教学流程。准备王冕生平视频、王羲之典故资料、梅花图片等教学资源,同时预设课堂问题,如 “王冕为何在众多梅花形态中独爱淡墨梅?”“乾隆皇帝对《墨梅》的赞赏与我们的理解有何异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内涵。

思考: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兴趣,但预设问题能否有效引发学生思辨,教学环节是否能自然融入思辨性引导,还需在课堂实践中检验,需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

(二)课堂教学实践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卜算子・咏梅》,引出王冕的《墨梅》,播放王冕视频,引导学生从诗人经历初步感知其品格。展示《墨梅》图及乾隆题诗,以 “成为小小讲解员” 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诗歌朗读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王冕和《墨梅》图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未能主动关联诗人经历与诗歌创作意图。

思考:导入环节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后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导入内容中主动思考诗歌创作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为思辨性阅读奠定基础。

课堂新授 - 任务一:初识诗词:在诗歌朗读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划分节奏读、听范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熟悉诗歌,但对于节奏划分的原理与诗歌韵律的理解仅停留在模仿层面,缺乏自主思考。

思考:朗读训练是基础,但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节奏划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思辨能力,使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任务二:渐入诗境: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后,全班交流。在探讨梅花颜色、对比生活中梅花与诗中梅花时,学生能积极发言,感知到诗中梅花素洁、淡雅的特点。在讲解 “洗砚池” 典故及王冕借用原因时,学生通过对比资料,理解了王冕与王羲之的相似之处。但在分析王冕为何偏爱画墨梅时,学生的回答多基于表面特征,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思考:此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教师提问的深度和引导方式可进一步优化,可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如 “如果王冕生活在现代,他还会坚持画墨梅吗?”,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深入思考诗歌象征意义。

任务三:品析诗人:在解读诗歌后两句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为何王冕独赞梅花清香”,联系以往学过的梅花古诗,学生逐渐领悟梅花的高洁精神。在结合资料分析王冕人物形象时,学生能归纳出王冕淡泊名利、品性高洁的特点,但在表达自己对诗人品格的理解时,部分学生语言表述较为零散,逻辑不够清晰。最后让学生画梅写诗,将诗画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但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精准体现诗歌内涵。

思考:在学生表达观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逻辑梳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提升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同时,在诗画创作环节,可增加小组讨论分享,让学生相互启发,完善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

(三)课后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作品分析发现,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认识了生字,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了诗歌大意与托物言志手法。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学生虽有一定思考,但深度和广度不足,表达时逻辑与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究与批判性思维。

思考: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比例;加强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通过范例分析、小组互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落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1.多形式教学助力基础目标达成: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丰富的资料补充、诗画结合的创作活动,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墨梅》的字词、诗意,熟练背诵诗歌,有效达成了识字、朗读、理解诗歌大意等基础教学目标。

2.情境与任务驱动激发思辨意识:以 “小小讲解员” 为任务情境贯穿教学,结合图片、视频、典故等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诗歌内涵,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意识,为深入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奠定了基础。

3.教师引导对思辨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教学中教师引导的深度与灵活性仍需加强,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诗歌,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

物化成果

《墨梅》优化版教学设计与课件:在原有教学设计基础上,融入本次课例研究的反思与改进策略,形成优化后的《墨梅》教学设计,详细标注各环节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引导方法;更新教学课件,补充更多有助于学生思辨的问题、拓展资料及互动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