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促思辨,教研共成长 —— 记陈子欣观摩孙扬如老师《墨梅》课堂活动
2025 年 5 月 22 日,在太仓市弇山小学,围绕微型课题 “小学高段语文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立项编号:W2024051),主研人员陈子欣观摩了孙扬如老师执教的《墨梅》一课,在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中,探索古诗词教学新路径。
课堂展风采,思辨初萌芽
孙扬如老师的课堂以生动的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的梅花画作,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抛出问题:“为何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 瞬间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在 “初识诗词” 环节,孙老师没有直接带领学生划分节奏,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朗读,随后展示不同的节奏划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味,让学生在对比与讨论中,逐渐领悟诗歌的韵律之美,改变了以往机械模仿的学习模式。
在 “渐入诗境” 环节,孙老师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王冕的生平经历,深入分析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中典故运用的妙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学生提出:“王冕借用王羲之的典故,不仅是因为相似的求学经历,更是表达自己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的思辨意识初步显现。而在 “品析诗人” 阶段,孙老师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王冕生活在当代,他的‘清气’会如何体现?” 学生们结合现实生活,从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纯粹艺术等角度展开讨论,将诗歌内涵与现代价值观紧密相连。
观察与思考,碰撞智慧火花
观课过程中,陈子欣老师手持课堂观察记录表,专注记录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从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表达不够自信、逻辑不够清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环节,个别小组出现 “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沉默” 的现象,这引发了陈子欣老师对如何提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思考。
课后,陈子欣与孙扬如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陈子欣指出:“课堂中设计的思辨性问题非常巧妙,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表达方面,或许可以增加一些范例指导和小组互评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提升表达的逻辑性。” 孙扬如老师表示认同,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希望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思辨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总结启新程,教研再出发
此次观课活动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实践探索,为后续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提供了宝贵经验。陈子欣表示,将把此次观课中的发现与思考融入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后续,课题组计划开展系列观课、评课活动,针对课堂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项研讨,推动小学高段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让思辨之花在语文课堂绚丽绽放。